第13课《 扩音系统的控制》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 浙教版六年级下册信息科技.docx
第13课《扩音系统的控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六年级下册信息科技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扩音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控制方法,通过浙教版六年级下册信息科技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结合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信息意识,通过学习扩音系统的控制,理解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升计算思维,通过分析系统工作原理,发展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验,提高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扩音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包括扬声器、放大器、信号源等部分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掌握音量、音调和音色的调节方法,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扩音系统的参数。
2.教学难点
-理解音频信号放大过程中的非线性失真问题,并学会通过调整放大器参数来减少失真。
-掌握如何根据不同的扩音环境选择合适的扬声器型号和布局,以达到最佳的音效。
-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平衡音量、音调和音色,使扩音效果达到预期目标,这是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容易遇到的难点。例如,在扩音过程中,学生可能难以判断何时音量过大导致失真,或者音调过高影响清晰度。通过实验和教师指导,学生需要学会如何调整这些参数,以达到理想的扩音效果。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扩音系统模型、扬声器、放大器、信号发生器、音量控制器、音频信号传输线
-课程平台:多媒体教学平台、班级网络教学系统
-信息化资源:音频处理软件、扩音系统操作手册、相关科普视频
-教学手段:实物展示、实验操作、小组讨论、课堂演示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音乐会或体育赛事的现场扩音效果,提问学生:“你们注意到什么?为什么声音会这么响亮?”
-引导学生思考扩音系统的作用和原理,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新课讲授(15分钟)
-重点一:扩音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5分钟)
-教师展示扩音系统模型,讲解扬声器、放大器、信号源等部分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通过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音频信号在系统中的传递和放大过程。
-重点二:音量、音调和音色的调节方法(5分钟)
-教师介绍音量控制器、音调控制器和音色控制器的作用,演示如何调整这些参数。
-学生跟随教师操作,体验不同参数调整对声音效果的影响。
-重点三:扩音系统的应用场景和注意事项(5分钟)
-教师列举扩音系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会议、演出、体育赛事等。
-强调在操作扩音系统时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如避免音量过大导致失真。
3.实践活动(15分钟)
-活动一:小组实验操作(5分钟)
-学生分组,每组一台扩音系统模型,按照教师指导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操作过程中的问题。
-活动二:扩音效果评估(5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评估不同参数调整对声音效果的影响。
-小组讨论,总结出最佳扩音效果所需的参数设置。
-活动三:现场演示(5分钟)
-每组学生进行现场演示,展示本组调整的扩音效果。
-教师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改进。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学生讨论以下三个方面:
-1.如何在扩音过程中避免音量过大导致失真?(举例:调整音量控制器,观察音量变化,控制失真)
-2.如何根据不同的扩音环境选择合适的扬声器型号和布局?(举例:根据场地大小和形状,选择适合的扬声器型号,合理布局)
-3.如何平衡音量、音调和音色,使扩音效果达到预期目标?(举例:调整音量控制器,观察音调变化,调整音色控制器)
5.总结回顾(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扩音系统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调节方法和应用场景。
-学生分享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教师总结并点评。
-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避免失真、选择合适的扬声器型号和布局、平衡音量、音调和音色等。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扩音系统在各个场景中的应用,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教学用时: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扩音系统的发展历史:介绍扩音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扬声器和放大器到现代的数字音频处理技术,让学生了解技术的进步如何改变了我们的听觉体验。
-音频信号处理技术:探讨数字信号处理在扩音系统中的应用,如数字音频效果器、动态范围压缩等,增强学生对音频技术的理解。
-扩音系统的设计原则:讲解扩音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如声学设计、电路设计等,帮助学生了解系统设计的复杂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