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5课时 连续退位和中间有0(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docx
第四单元第5课时连续退位和中间有0(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第四单元第5课时连续退位和中间有0”为主题,紧密结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材内容,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掌握连续退位和中间有0的加法运算方法,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确保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数感,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理解连续退位和中间有0的加法运算规律;增强学生空间观念,通过操作活动,直观感知数位顺序和数的组成;提升学生数学建模意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以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
-重点一:理解连续退位的加法运算规则。例如,在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且进位时,如24+36,学生需要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的规则。
-重点二:掌握中间有0的加法运算方法。例如,在计算像23+50这样的加法时,学生需要知道个位直接相加,十位相加后可能产生进位。
2.教学难点
识别并指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以便于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难点一:进位的准确处理。例如,在计算58+47时,学生可能难以准确判断何时应该进位,何时应该直接相加。
-难点二:中间有0时对位数的识别。例如,在计算30+52时,学生可能混淆个位和十位的对位相加,导致计算错误。
-难点三:多位数连续进位的情况。例如,在计算78+56时,学生可能难以处理连续的进位,尤其是在个位和十位都需进位的情况下。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加法运算的基本规则,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促进思维碰撞。
3.实验法:利用教具进行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连续退位和中间有0的加法。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加法运算的动画,直观演示运算过程。
2.教学软件应用:使用数学软件进行模拟练习,提高学生操作技能。
3.教学卡片:制作带有数字和算式的卡片,用于学生自主练习和游戏化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一系列生活中常见的加法问题,如“小明有3个苹果,妈妈又给他买了2个,他现在有多少个苹果?”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些加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并尝试解决类似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回顾旧知: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加法运算规则,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引入新知:讲解连续退位和中间有0的加法运算方法,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3.动手操作:让学生使用教具进行加法操作,直观感受数的组成和进位规则。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单项练习: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练习题,分享解题思路,互相学习。
3.教师讲解: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强调易错点,纠正错误。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出问题:针对连续退位和中间有0的加法运算,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在计算56+39时,如果十位相加满十,应该如何处理?”
2.学生回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一个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如“小红有20元,她要买一本书,书的价格是15元,她还剩下多少钱?”
2.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分享成果: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创新教学环节(5分钟)
1.游戏化学习:设计一个加法运算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2.互动环节: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游戏,增加课堂趣味性。
七、总结与拓展(5分钟)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连续退位和中间有0的加法运算方法。
2.拓展练习:布置一些拓展练习,让学生课后自主完成。
3.鼓励学生: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共计45分钟,各环节时间分配合理,符合实际学情,紧扣重难点,注重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实现教学双边互动。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程度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连续退位和中间有0的加法运算规则。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规则解决两位数和两位数、三位数和两位数的加法问题。
-学生在练习中能够准确判断何时需要进位,何时可以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