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改方案要点.doc

发布:2017-05-22约6.35千字共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改方案 课程改革的背景与基础 课程改革的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传递交流和开发应用的能力是信息社会的人才必须具备的素养,正在逐步被社会作为衡量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已同数学和外语一样,是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的最重要知识。目前课是大学生的必修基础课,课程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能力和信息素养所以,加强本课程的建设对人才素质的提高有的意义。基础水平和应用能力,学习的起点不一致。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能动性好一,没有正确的理论引导,理论有缺失。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能动性差,接触到计算机,很茫然,一味认真学习理论,实践能力严重缺失。这两种情况都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计算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既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功底,又熟练运用计算机解决本学科中问题的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1过程:教学手段改革的初步阶段,此阶段主要是进行课堂教学手段改革的研究,也就是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 第2过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此阶段,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进行了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取舍与教学方案的优化设计,取消了应用领域面较小的PhotoShop和VisualFoxPro的内容,加大了Office软件使用的训练,使内容达到“适用、够用”。 第3过程:实验教学手段的改革,对实验室的设备,网络结构,应用软件等均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使实验室更适合学生实践。 第三阶段:教学改革的发展与成熟阶段。从2008年开始,教学改革进入了有计划的快速全面发展和日趋成熟的阶段。首先,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转变教育理念,增加实践训练学时,采用“案例教学”、“精讲多练”等新的教学模式。其次,大力推进教材建设,编写并公开出版了计算机基础教材,被多所院校使用,效果良好。 经过多年来的建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已经颇具特色、符合高职教学理念和要求,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建设力度,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改革。 二、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信息能力、信息生存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目标。在课程设计中,突出其知识性和基础性的同时,更强调信息素质、信息技能的养成,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终身学习以及就业奠定基础,将信息素质的培养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逐渐使学生具备了以信息技能为手段来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之拥有在信息化社会中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1.知识目标: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的基本具备安装、设置与操作计算机环境能力具使用办公自动化等软件处理日常事务能力;培养良好的素养,具自学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综合处理能力。精心选取各种典型案例, (三)课程改革的理念 1.深入开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学习研究,树立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使得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2.以学生为主的教学。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支职称、学历、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 姓名 职称 职务 工 作 单 位 主要分工和承担责任 1 副教授 组长 课程调研/修订课程标准/课程改革方案设计/课程实施/课改总结 2 教授 组员 修订课程标准/课程改革方案设计/课程实施/课改总结 3 讲师 组员 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实施 4 讲师 组员 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实施 5 讲师 组员 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实施 6 副教授 组员 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实施 7 副教授 组员 课程调研/资料收集整理/课程实施 8 高级工程师 组员 课程调研/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情境载体选择 9 副教授 组员 资料收集整理/课程实施 10 副教授 组员 课程调研/资料收集整理/课程实施 11 副教授 组员 课程调研/课程实施 12 副教授 组员 资料收集整理/课程实施 (二)课程改革的管理 为了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综合运用一套质量管理思想、体系、手段和方法进行的系统管理活动。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计算机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提出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要求。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应用”这个角度发精心选取各案例,构建课程的宏观教学设计。例如,报纸刊物的艺术排版、毕业论文的综合排版、商场销售数据分析处理、企业工资管理、产品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