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享受国民待遇是和谐社会不能回避的关键问题-第1.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民享受国民待遇是和谐社会不能回避的关键问题|第1
内容加载中... 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不和谐,主要表现在城市下岗职工生活无着和农村农民没有享受国民待遇两大领域。相对来说,城市下岗职工由于是相对强势集团,有工会等为其申张权利,党和政府已出台了覆盖城市面较广的低保等政策,其问题已经和正在得到妥善解决;而农民没有享受国民待遇者涉及面较广,又没有全国、省、市(州)、县、乡级农民组织为其申张权利,党中央、国务院通过法规和全国人大通过法律赋予农民的许多权力商有待落实,已成为我国社会和谐的关键性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 一、当前农民没有享受到国民待遇所引发的不和谐的主要表现 在长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理论、体制与政策的影响下,我国农村农民没有享受到与城市里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不和谐。在党和政府逐步减免了税费征收、放宽了计划生育、清理了被拖欠的农民工工资这三大突出问题之后,农村不和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民意愿难以达到决策层,农民权力难以申张 虽然我们已经建立了党、政、人大、新闻媒体等庞大的系统,农村基层普遍建立了以村民自治为特征的村民委员会,党政官员和专家学者们不断地去农村调查访问,从形式上看农民的意愿是可以及时地、顺利地达到决策层,并可以得到正确解决的。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农民们意愿中除了对个别乡村恶霸地痞行为不满外,大部分都与地方基层政府违法违纪行为有关。由于分散的农民“势单力薄”,许多农民不满意事件被“压”下了,难以达到决策层,累计下来便成为“不和谐”。 造成农民意愿没有机会与场所表达、权力不能申张的原因,一是在县、乡及其以上农民没有自己的组织;二是政府机构中没有设立代表农民的机构;三是立法机构中农民代表太少。根据北京大学法学博士许志永的研究,我国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中,农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这意味着农村人口的选举权、申张权力权相当于城市人口的四分之一。另据人民网关于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的热点报道尤其是今年3月10日的“两会特刊”来看,关心“三农”、为农民利益鼓与呼的代表,绝大部分是专家和政府管员,很少有农民代表。为数本来不多的农民代表都不为农民说话、不申张农民权力,这只能说明农民意愿被“掩盖”、被“扣押”了,日积月累的结果很可能以过激的对抗形式“爆发”,那就严重了。 (二)农民收入增加不快,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 尽管党和政府采取了许多增加农民收入的办法,特别去年以来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取消农业税等措施,但是至今9亿农民的收入仍然很低:一是基数没有城市居民大,二是增长速度比不上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速度。据统计资料,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差距,1995年为2.72∶1,2001年上升为2.92∶1,2003年又扩大为3.23∶1。另据中央党校教育长李兴山教授研究,如果将城市居民收入的计算方式、税赋负担、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就远不止3.23倍,而可能达到6倍以上。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农民内部收入差距出现了严重分化。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学艺教授的研究,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平均数下面掩盖了很多问题:以2003为例,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366元,其中在平均数以下的占58%,另有13.22%的农民的收入在1000元以下,也就是还有一亿多人为贫困农民,其中近3000万为绝对贫困农民。 昆明市的情况与全国差不多。2004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46元,比上年增长7.2%;农民人均纯收入2909元,比上年增长6.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3.11∶1。 云南省的情况更加严重。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800元,实际增长8.6%;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870元,实际增长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4.71∶1,远远超过世界公认的3∶1的警戒线。 (三)城乡居民受教育机会严重不平等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农村人口中初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9.1%,远低于城市人口占65.4%的水平。农村人口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2.8%,远高于城市23.8%;农村人口15岁以上文盲8.3%,也远高于城市人口4.0%的水平。农村人口主要由受过初中和小学教育的群体构成,城市人口主要由接受了高中及其以上教育的群体构成,这无疑是中国城乡之间最大的不平等之一。 (四)大量征地造成农民生活无着落问题日益严重 据2003年国土资源部对24个省市区的调查,全国各类开发区已达5658个,开发区规划面积3.6万平方公里,超过了现有的城市建设用地总量,其中开发不足和闲置的土地超过70%。目前,我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每年约250万-300万亩。除了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主要集中在城郊和人多地少的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一般人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