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模具的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的探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塑料模具的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的探讨
[摘 要] 通过对“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方法、考核方式改革的探讨,形成“以模具设计流程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拥有合理运用知识并独立完成中等复杂模具设计的能力。
[关键词] 注塑模具;教学模式;设计流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5-0100-02
“塑料模具设计”是高职院校模具专业中的一门核心课程。如何做好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使学生真正具备塑料模具的专业知识,能够独立完成中等复杂模具设计,是摆在模具老师面前的一项紧迫课题。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模具技能人才,有必要对模具设计教学进行改革。
一 “塑料模具设计”的改革背景
塑料模具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传统的教学方法大致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并简单介绍知识点;第二部分梳理、归纳、分析所需的知识要点;第三部分举例说明。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部分的传授忽视了实际应用,淡化了模具设计的应用特点,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学生学习特点上看,学生大部分时间学习书本上的结构图和理论计算,优点是对模具设计的理论知识了解较多,缺点也显而易见,学生不了解对模具设计的整个过程,缺少整体认知,对于真正的模具实物认识甚少,理论和实践不能有机结合起来,往往是学生在初学时总是抓不住重点,理论空洞、结构抽象,计算枯燥,让他们对学习模具知识缺乏兴趣,以致学完后还是不能设计模具。从实践环节看,塑料模具设计需要大量的实践积累,对实验的要求较高,还需要大量的模具实物,以及昂贵的配套设备,要求操作者具有较高的实践经验。实验的困难及较大的损耗就造成实验次数的减少,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理论掌握不扎实、动手能力也薄弱,离教学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二 教学改革实践
(一)构建教学模式
“以模具设计流程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塑料模具课程新模式。由于塑料模具设计具有鲜明的过程性:从产品分析、成型工艺分析、模具结构设计分析到模具的安装调试;从任务提出到成果检验,整个设计过程清晰明了。课程的改革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理论依据,按照模具设计流程重新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将模具设计工作过程中的知识与模具设计流程相互结合。把知识与模具设计的各个环节建立联系,以职业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为核心,以模具设计流程组织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在完成模具设计的过程中,主动构建自己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并培养自身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职业能力。通过邀请行业专家和学院资深教师一起对企业真实的工作流程进行分析、归类,构建出表一所示的塑料模具设计流程。
(二)教学内容改革
1 以岗位需求为教学目标,进行专业岗位方向建设,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确定岗位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进而确定课程的设置。课程训练项目的设计充分结合教师参与企业实践获取或搜集的企业项目,并进行适合教学的改造,能力训练项目与能力目标的训练要求相符,项目设计具有实用性、典型性、覆盖性、综合性、趣味性、挑战性、可行性,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2 充分利用实验室,改变授课地点,为了增强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学生的上课地点搬进专业实验室,授课时可在注塑机前一边讲授,一边实践,模具结构认知上可进行装拆实验,充分了解各种模具的结构特点,拓展知识,在后续的讲解中,依据学生的掌握程度有效地引导,学生均能在模具实物中找到实证,培养了学生认同意识,提高学习兴趣。在理论知识上,在“够用”的基础上适当拓展,突出技能培养。
3 在项目化教学中强化数字化设计,引入UG、Solid_works等三维设计软件和CAE软件,将现代化生产技术引入课堂,保持知识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丰富学生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4 根据课程改革方案及教学模式的要求,重新编写教材使之更加贴近教学,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驱动,从产品的工艺分析,到模具的具体设计,再到试模调试,最后制成成品,完整系统地完成模具的设计。将来考虑到就业的需要,在内容上即要突出模具专业又要兼顾其他专业,同时要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引进课堂,使教学与实际接轨。
5 培养学生设计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基本设计能力和应用计算机进行工程设计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作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教学方法改革。为了提高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质量,改单纯的设计型实践教学为综合型实践教学,既注重设计的综合性,又注重其基础性,利用先进的模具设计软件和分析软件,学生能够实现产品由计算机虚拟设计到虚拟成型的整个过程,从而使学生牢牢掌握到塑料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