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优化指导》高考化学总复习(人教版)配套讲义:第四章 综合课3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备+Word版含答案.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综合课3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备、净化、收集和检验(对应学生用书P96)1.气体制备实验的基本思路①发生装置:发散源改进的目的:用于加热易熔化的固体物质的分解,这样可有效地防止固体熔化时造成液体的倒流,如用草酸晶体受热分解制取CO2气体。②制备气体:O2、NH3、CH4等。(2)固体+液体(不加热)―→气体①发生装置:②制备气体:H2、CO2、H2S、SO2等。(3)固体+液体或液体+液体气体①发生装置:②制备气体:Cl2、C2H4等。3.气体的除杂方法(1)除杂试剂选择的依据:主体气体和杂质气体性质上的差异,如溶解性、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除杂原则:①不损失主体气体;②不引入新的杂质气体;③在密闭装置内进行;④先除易除的杂质气体。(2)气体干燥净化装置类型液态干燥剂固态干燥剂固态干燥剂固体,加热装置ⅠⅡⅢⅣ常见干燥剂浓H2SO4(酸性、强氧化性)无水氯化钙(中性)碱石灰(碱性)除杂试剂Cu、CuO、Mg等当CO2中混有O2杂质时,应选用上述Ⅰ~Ⅳ中的Ⅳ装置除O2,除杂试剂是Cu粉。1.NH4HCO3固体受热分解得NH3、CO2、H2O等混合气体,如何除去CO2、H2O得纯净的NH3?提示:可让混合气体通过装有足量碱石灰的干燥管。2.实验室制得Cl2中往往含H2O、HCl等杂质,如何得到纯净的Cl2?提示:可让气体先通过装有饱和食盐水的洗气瓶除HCl杂质,再通过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除水蒸气杂质,两者顺序不能颠倒。4.气体的收集方法及其拓展应用(1)气体的常见收集方法收集方法收集气体的类型收集装置可收集的气体(举例)排水法难溶于水或微溶于水,又不与水反应的气体O2、H2、Cl2(饱和NaCl溶液)、NO、CO2(饱和NaHCO3溶液)、CO等排空气法向上排空气法密度大于空气且不与空气中成分反应Cl2、SO2、NO2、CO2向下排空气法密度小于空气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H2、NH3(2)气体收集方法的拓展应用①②装置(Ⅰ)从a管进气b管出水可收集难溶于水的气体,如H2、O2等。若将广口瓶中的液体更换,还可以收集以下气体。①饱和食盐水——收集Cl2。②饱和NaHCO3溶液——收集CO2。③饱和NaHS溶液——收集H2S。④四氯化碳——收集HCl或NH3。装置(Ⅱ)储气式集气。气体从橡胶管进入,可将水由A瓶排入B瓶,在瓶A中收集到气体。5.尾气处理的原因、方法及装置(1)原因:有些气体有毒或有可燃性,任其逸散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或者引发火灾、爆炸等灾害。(2)处理方法:一般根据气体的相关性质,使其转化为非气态物质或无毒物质,如酸性有毒气体用碱溶液吸收,可燃性气体用点燃等措施。(3)尾气处理装置(见下图a、b、c、d)①实验室制取Cl2时,尾气的处理可采用ab装置。②制取CO时,尾气处理可采用cd装置。③制取H2时,尾气处理可采用cd装置。④制取NH3、HCl时尾气处理可采用b装置。6.气体性质的检验检验气体是根据气体的性质,一般从以下5方面考虑:①气体的颜色和气味;②水溶液的酸碱性;③助燃、可燃及燃烧现象和产物;④遇空气的变化;⑤其他特征。待检物操作步骤现象O2用试管或集气瓶取待检气体,然后向试管或集气瓶中插入带有火星的木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H2使待检气体通过尖嘴玻璃导气管并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有浅蓝色火焰,烧杯里有水雾生成NH3①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变蓝②把待检气体收集在集气瓶里,盖上玻璃片,用玻璃棒蘸取浓盐酸,开启玻璃片放在瓶口上方生成白烟SO2在洁净试管里加入5 mL品红溶液,再通入待检气体,再加热待颜色变化后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又恢复红色CO2闻气味,并将其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无色无味,石灰水变浑浊,继续通入后变澄清Cl2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靠近集气瓶口变蓝Br2(蒸气)①观察气体颜色,并用湿润的淀粉-KI试纸检验红棕色气体,能够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色②观察气体颜色,并把该气体通入水中,再观察溶液的颜色红棕色气体,其水溶液呈橙色NO2观察气体颜色,溶于水再观察溶液的颜色,并用蓝色的石蕊试纸检验红棕色气体,其水溶液呈无色,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显红色NO观察气体颜色,并与空气混合无色气体遇空气变为红棕色3.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又变澄清,能否判断该气体一定是CO2?提示:不能。若气体是SO2,也有相同的现象发生。若该气体无色无味,则可以判断是CO2。题组一 气体的制备与收集1.(2018·株洲检测)以下气体发生装置中,不易控制反应产生气体的量的是( )解析:选B A项可通过控制加入液体的量来控制产生气体的量;C、D两项中装置类似于启普发生器,可通过活塞的开关调节反应器的压强,控制反应与否,来控制产生气体的量。2.用下列装置制取并收集NO2气体,其中最合理的是( )答案:C3.(1)如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