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简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京剧艺术简介
中国传统戏剧与印度梵剧、古希腊悲喜剧一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种戏剧。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不分,是我国的国宝。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将文学、音乐伴奏、表演等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京剧具有很强的虚拟性,突出表现在道具上,如夸张的衣袍、帽子,以及舞台装饰,重意而不重实。同时,京剧的表演模式具有一定的程式性,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构成中国戏剧表演体系——梅兰芳表演体系。
梅兰芳表演体系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苏联)体系、布莱希特(德国)体系共同构成世界三大表演体系。梅兰芳表演体系是指在中国戏剧的长期发展历史中形成的一整套包括表演技巧、舞台设计、人物造型等一系列内容的表演形式的总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美学成就的戏剧文化。梅兰芳表演体系而非特指梅兰芳一人的表演,应该说,梅兰芳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和过去的传统,再加上自己的刻苦练习,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舞台形象,被中外观众所认可,是中国戏剧艺术的杰出代表。以“梅兰芳”来命名也是因为自梅兰芳始,中国戏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所喜爱。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讲究四功和五法。四功是指唱、念、做、打;五法是指手、眼、身、法、步。京剧形成于北京,1790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进京,进京后与京地其他戏剧相融合,形成皮黄戏,皮黄戏传至上海后被称为“京剧”、“京戏”,后确定下来。京剧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时至今日,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恢弘,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表现手段,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唱”指演唱,分为带乐器演唱的彩唱和不带乐器演唱的清唱;“念”即带韵律的对白,分为京白和韵白。“唱”和“念”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 “歌”。“做”指武蹈性很强的表演动作、身段、姿势、面目表情等。舞台上的舞蹈、魔术也叫“做”。“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有时为了表演的好看,会采用兵器。“做”和“打”结合构成歌舞化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这四个方面是戏曲演员的主要训练内容,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才能充分发挥作为综合性歌舞剧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功能。更好地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
戏剧的主要角色有生、旦、净、末、丑。
生指的是男性角色,但不一定是男性演员。从年龄上分为老生、中生、武生和猴生。老生一般是中老年男子,挂胡子的也叫须生,胡子成为“髯口”。小生又分为巾生、穷生和官生,巾生多指秀才,秀才按政府规定可戴头巾;穷生指的是穷秀才;官生指的是当官中状元,表现得志得意满。武生是以打武为主,不画脸谱,如赵云、武松。猴生则是比较特殊,专指演猴的演员。
旦指的是女性角色,按年龄分为老旦如佘太君和小旦;按性格可分为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青衣指的是即将结婚或者已婚的女子,衣服以青衣为主,长衣,对襟,演唱节奏缓慢;花旦一般是活泼的女性,穿袄,不穿裙装;武旦则是表现人物的英勇,如:穆桂英;刀马旦则是以打为主。梅兰芳曾经将“花旦”和“刀马旦”融合在一起,开创“花衫”,代表作品:《贵妃醉酒》、《霸王别姬》。1927年,《顺天时报》评选出“六大花旦”——梅兰芳,代表作《贵妃醉酒》;尚小云,代表作《昭君出塞》;程砚秋,代表作《荒山泪》;荀慧生,代表作《红娘》;徐碧云;朱琴心。在京剧艺术表演中,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旬慧生四位京剧表演艺术家以风格独特的演技(梅派扮相的“样”,唱腔尾音自然下垂;程派的别具一格“唱”,尾音上提;荀派俏丽扮相的“浪”,唱腔尾音腔化和尚派表演的“棒”,唱腔尾音干掷)在京剧舞台上尽领风骚数十年,为京剧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净,也叫做“花脸人”女性角色没有脸谱,但是可以化妆。净有正净和副净之分,正净以唱为主,副净以武打为主。从脸谱上看,有整脸、碎脸、歪脸、象形脸、无双脸。整脸即是指整个脸谱采用一个颜色,如:关羽红脸、曹操白脸、张飞黑脸;碎脸指的是花脸,如:程咬金的脸谱;歪脸指的是脸谱画的不对称;象形脸指的是舞台上代表动物的脸谱;无双脸是用于特殊人物,突出人物性格,如:包拯,黑脸带月牙;项羽,熊猫眼,以白为底色。在脸谱中,颜色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红色代表忠义正义;黑色代表刚正大胆;白色代表阴险;紫色代表刚正;黄色代表凶猛残暴;蓝色代表刚强勇猛;金色代表佛;银色代表妖。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