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检索--结课论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信息检索
结课论文
课程名称:信息检索
任课老师:王宏波
论文题目:行为经济学的起源、发展、趋势探析
院系:天津商业大学——法学院
班级:法学1108班
学号姓名:张兴基
成绩:
行为经济学的起源、发展、趋势探析
张兴基
(法学1108班
【摘要】 行为经济学是作为实用的经济学,它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行为研究是由来已久的。行为经济学产生的外因是心理学的逐渐成熟和新研究工具与技术的出现。行为经济学的出现并迅速汇入主流,使得经济学研究更加具体现实、生动鲜活,更能体现出经济学的本质,大大增强了经济学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和预见性,从而使经济学成为一门解释力和预测力更强的科学。
【关键词】 行为;心理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
传统经济学一直将其理论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基础之上,其中“经济人”假设扮演着理论基石的角色,支撑着整个分析大厦,即人的行为是理性和自私的,并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在“经济人”假设和“最大化”原则的基础上,经济学家们运用一系列数学工具建立起精致恢弘的理论体系。经济学成为了精密的分析科学,具有“完美”的表达,得出确定的结论和规律。但是,随着经济从大批量规模化确定性生产向体验式个性化不确定生产的过渡,传统经济学越来越难以解释实际经济生活中的许许多多“非物质动机”或“非经济动机”行为,坚实的理论内核也受到各种新兴理论的质疑和挑战,行为经济学就是其中一个。所谓行为经济学,顾名思义,就是指以人类行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行为经济学是一门介于心理学和经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界限及视域,重视对人的非理性行为的研究,试图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基本假设进行修正,将非理性等复杂的人类行为分析融入标准的经济理论之中。由此可见,行为经济学的宗旨是让经济学更现实、更具解释力。
一、行为经济学的起源
行为研究是由来已久的,最初的行为研究显然与军事研究,政治、历史,特别是哲学及道德等研究有密切的关系,而所有这些人文科学,没有一个是可以离开人的心理的。因此,如同其它人文科学对人心理分析的依赖一样,经济学中对心理的分析也是早期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突出特点。行为经济学产生的外因是心理学的逐渐成熟和新研究工具与技术的出现。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一门学科,它与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相伴随,并为研究人类的各种经济行为提供自然科学的理论支持。
早在亚当?斯密时代,他就已注意到了人类心理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1759年,亚当?斯密在 《道德情操论》中展示了个体行为在心理学上的渊源,并且充满了对人类心理学的深度思考。在这本书中斯密认为,行为是激情和公平两者相互斗争的结果。激情包括由饥饿和性等带来的驱动,情绪如恐惧和生气,动机情绪如疼痛等。斯密认为人的行为处于激情的直接控制下,但是与此同时他会考虑其他人的情绪,会关注公平。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有一个公正的旁观者在进行“监督”。这本书中许多关于人类心理的观点,目前都正在被证实,其中许多观点预示了当前行为经济学的发展。不过,受心理学自身的发展所限(可视为社会存在的制约),斯密并没有在这条道路上继续深入下去。
除此之外一些对新古典经济学有着巨大贡献的古典经济学家同样重视人的心理活动,并且试图以此为出发点来解释经济现象。代表性人物有众所周知的杰里米?边沁和威廉姆?杰文斯等。他们把欲望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研究人的欲望和如何满足欲望与财富之间的关系。他们从享乐心理所支配的人格欲望出发,去找寻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边沁最早提出“效用”的概念,主要侧重于人们心理上的真实的感觉,它包括快乐、痛苦等情感因素。由此他也被称为“效用主义哲学家”。1881年,埃奇沃斯在《数学心理学:关于在伦理科学中使用数学方法的论文》中介绍了他著名的“盒状”图,讨论了两人谈判的结果。他所得出的社会效用模型表明,一个人的效用会受另外一个人的支付所影响。埃奇沃斯盒状图指方形的盒的长和高分别代表两个消费者(或生产者)所拥有的两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总量,盒状图中各点表示两种商品(或要素)的总供给量在两个消费者(生产者)之间的配置状态。埃奇沃斯盒状图揭示了当所有消费的总量或经济活动中使用的投入品总量固定时,如何配置资源、考察生产的效率。与对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相类似,在证明生产中帕累托有效投入品的生产效率的论点时,也可以用定义两种投入品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给出。
在研究价格基础的问题上,1970年代出现的“边际主义革命”是工业化以后经济学第一次大规模的将人的心理因素引入经济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