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孤独症治疗新进展.ppt

发布:2018-03-10约3.14千字共2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孤独症治疗新进展 儿童孤独症 又称自闭症 1943年Kanner首先描述,又称Kanner综合征 1982年陶国泰在我国大陆地区首先报道 特征是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刻板行为 儿童孤独症 孤独症 ( autism)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PDD)存在自我意识发展延迟,视觉,听觉加工能力发育不全,高级认知功能缺损,对其社会功能产生巨大影响。 孤独症病因 病因至今未完全明了 遗传学说目前有较多支持。认为:染色体或基因异常是主要病因,其中7、15、16号染色体存在候选基因可能性大 儿童孤独症的临床表现 孤独症表现多样,但三大主征一定存在 交流障碍 语言障碍 重复刻板行为 通常在3岁前起病 智力高低不等(高、中、低) 感觉异常 其他表现 儿童孤独症的交流障碍 目光对视短暂或缺乏,“目中无人” 不合群、不会玩合作性游戏 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型依恋 通常不怕陌生人 不喜欢拥抱或避免与他人接触 无恰当的身体语言,例如食指指物,点头或摇头 极少微笑、不听指挥、对叫名字没反应 儿童孤独症的语言障碍 不会说话或说话迟(就诊首位原因) 语言发展次序紊乱 模仿性语言(广告、他人说过的话) 自言自语,有时自创语 你、我人称代词不分 刻板重复性语言:“明知故问” 主动语言少、不能维持话题 儿童孤独症的刻板行为 种类繁多,各个儿童不同时期表现不一 重复动作(转圈、摇晃、按开关、撕纸) 对某些物件或事情的不寻常兴趣(圆的或旋转的东西、电视广告、天气预报、新闻联播、某一首歌、天线宝宝) 重复刻板语言 坚持一成不变(玩具、睡眠、饮食、路线) 儿童孤独症的智力 约70%智力落后 约20%智力正常,10%智力超常 多数儿童在某一或几方面有特殊能力,又称白痴学者 智力结构异常 机械记忆力良好 多数对音乐有兴趣 儿童孤独症的感觉异常 听知觉敏感:喜听某些声音,对另一些声音特别恐惧 触觉异常:喜欢触摸某种质地的物件 痛觉异常:多不怕痛 视觉异常:对特别图象的喜好或厌恶、 喜欢斜视 本体觉异常:喜欢坐车、喜欢旋转,怕坐电梯 儿童孤独症的其他表现 多数儿童多动明显,来回跑动不知疲倦 少数儿童有癫痫 攻击、自伤、冲动、固执、发脾气等行为多见,与父母教育方式有关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 儿童孤独症的诊断 病史询问 体格检查 儿童行为观察 量表评定,CHAT、CARS、ABC是常用量表 诊断可根据DSM-IV(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为标准 目前没有特异性实验室诊断手段 CT、MRI、脑电图、染色体、诱发电位等检查有助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 以教育和训练为主,药物为辅的方法 高强度长期训练 根据评估制订个体化训练计划 改变不良行为培养良好行为 发现培养与转化特殊能力 儿童孤独症的治疗 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 结构化教育法(TEACCH) 感觉统合训练 听觉统合训练 药物治疗 应用行为分析疗法 (Applied Behavior Analyses ABA) 由美国加州大学的Lovas教授创建(1962) 采用行为矫正原理:人的行为是可以改变的,因而也是可以塑造的 关键技术是分解操作教学法(DTT) 四个步骤 1.发出指令 2.儿童反应 3.对儿童反应的应答:给予奖励(正性强化) 4.暂停 结构化教学 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 (TEACCH):孤独症及相关沟通障碍儿童的治疗与教育 美国北卡州大学创建(1966) 运用实物、相片、图卡和字卡让儿童运用视觉去学习 五个元素:视觉安排、常规、环境安排、时间表和个人工作系统 精神类药物治疗 多动行为:利他林、可乐定 攻击行为:维思通、氟哌啶醇 自伤行为:纳曲酮 刻板僵直行为:百忧解 睡眠障碍:褪黑素 情绪障碍:百忧解、丙米嗪等抗抑郁药物 治疗中父母的作用 接受事实,克服心理不平衡状况 爱心、耐心、恒心、信心、决心 建立治疗教育计划和疗效观察记录 和医生建立长期的咨询合作关系 儿童孤独症的预后 个体条件——病情的轻、重差别 社会生长条件——确诊时间、诊断后有 效干预和训练的条件 社会接纳能力——就学、就业的机会及法律保障 儿童孤独症的治疗 本研究预通过运用自我面孔识别范式对孤独症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情况的探查,达到以下目的:(1)探查孤独症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评估其自我意识损害程度; 儿童孤独症的治疗 (2)检测孤独症儿童的脑干机能状况,评估其听觉中枢的机能状态;(3)检测孤独症儿童的血清脑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