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变态心理学》名解简答论述等.doc

发布:2017-04-04约4.98万字共2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变态心理学》自考辅导试题 一、名词解释: 1.1、 变态心理: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1.2、 行为评估:指在特定的情境下评估个体的思维、感觉和行为。这种评估方法非常适用于测量那些年龄不够大或者没有足够能力去报告自己的问题和经验的个体。 1.3、 标准化:标准化是一个过程。通过标准化的过程可以确定一组标准或常模。这组标准可以用于测量、记分和统计分析的全过程。常模可因标准化时选取的样本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别。常见的有年龄常模、职业常模、性别常模等。 1.4、 信度:信度描述了同一种行为不同评估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一个提高评估信度的方法是严谨的设计评估工具,然后在这些工具上进行测验,以保证不同的评价者会得到相同的答案,称为评分者信度。同时,还要考察这些工具是否具有跨时间的一致性,即在不同的时间测验会得到同样的分数,称为重测信度。 1.5、 效度: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种测量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通过比较一个测验测量的结果和其他测验测量的结果,可以得到效度指标,这种比较称做效标效度。预测效度则可以揭示出目前评估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对将来的情况做出预测。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效度是信度的充分条件。 1.6、 心理障碍:是一种不被某种特定文化所期待或非典型的行为反应,常常表现为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并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而出现 1.7、 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用来收集与个人有关的心理功能信息的工具,它包括特定的与某种障碍有关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方面的测验,以及更广泛的测量人格特点的测验。比较典型的有投射测验、人格测验、智力测验、神经心理测验等几种形式。 1.8、环境决定论:它意味着所有有机体,包括人类在内,都是由环境塑造的。小孩子说实话,父母给予奖励或免除惩罚,小孩子会倾向于养成诚实的品质。 1.9、认知-行为疗法:认知取向的治疗师认为,扭曲的思维方式会导致异常行为,而矫正这种扭曲的思维方式就会减轻甚至消除异常行为。行为主义治疗学家认为,异常行为来源于过去的经验,因而他们通过塑造一种适当的行为来治疗行为异常。这两种方法的融合被称为认知-行为疗法。 2.1、幻觉:是一种虚幻的知觉体验,指在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发生的知觉体验。 2.2、妄想:指以一种错误的、歪曲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与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信念不一致,并且用事实、说理都无法纠正。 2.3、意向倒错:指病人的意向要求与一般常情违背或为常人所不允许,以至于病人的某些活动或行为让人感到难以理解。 2.4、自知力: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它是临床上判定病情轻重和病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2.5、情感淡漠:情感淡漠的病人对慰藉的任何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如在生离死别或久别重逢的情况下病人表现得无动于衷。 2.6、刻板动作:病人在没有任何目的和意义的情况下,持久地,机械地重复做着一种单调的动作,称为刻板动作。 2.7、强迫观念:某一概念或念头在病人脑子里反复出现,病人明知不必要并且有意识地加以抵抗,却摆脱不掉,为此感到痛苦。 2.8、感知综合障碍:病人可感知客观事物本身,但却对其个别属性的感知发生了障碍,称为感知综合障碍。包括视物变形、空间知觉障碍、时间知觉障碍、非真实感。 2.9、木僵:一种以缄默、随意运动减少或缺失、以及无精神运动反应为特征的状态。 2.10、思维奔逸:又称意念飘忽,表现为病人在主观上有思维迫促的体验,除了讲话速度快、滔滔不绝之外,言语联想增快,并因谐音、谐意而转换话题 (音联意联) ,或者因周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言谈内容 (随境转移)。 3.1、惊恐障碍:是指个体突然感到强烈的恐惧、紧张,或者预感到有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但发作前没有特定的诱发事件,发作之后逐渐消退。 3.2、恐惧症,也称为恐怖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 3.3、广泛性焦虑:广泛性焦虑是指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有显著的自主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 3.4、强迫观念:强迫观念是持续反复的念头、影像或闯人意识的冲动。 3.5、强迫行为:强迫行为是对强迫观念的反应。包括固定仪式或心理活动。病人感觉自己这样做是迫于对那些强迫观念做出回应。 4.1、 癔症性躯体障碍:又称为转换障碍,曾被认为是歇斯底里转换,是一种把心理压力转换为躯体症状的常诊断时需考虑5种因素:有生理功能的丧失;躯体或神经的原因无法解释症状;症状与心理因素有关;病人对症状不感到焦虑;病人不自愿控制症状。 4.2、 癔症性精神障碍:癔症性精神障碍在CCMD—3中被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