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则乃因虚词则乃因.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例如: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③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高祖本纪》)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②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六国论》4.表示转折关系。译为“可是”“却”。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②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三)名词。 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
②则学者至今则之 (四)动词。效法。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 【则是】只当是。 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①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②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
【乃】? (一)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吕公女乃吕后也。《高祖本纪》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②因材施教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5.因为,由于。 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因与俱攻秦军③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2.原因,缘由,机缘。 ①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