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内蒙古旅游业现状与发展研究(毕业论文).doc

发布:2018-09-07约1.37万字共2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PAGE PAGE 1 引 言 旅游业作为人们公认的充满生机的朝阳产业,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财富。我国的国内旅游需求也有很大的提高。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切斯科·弗朗吉亚利曾大胆预言,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届时将有1.37亿人前去参观、访问和旅游。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中国北方,经济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低。大力发展内蒙古经济、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已成为21世纪内蒙古各族人民的统一目标,而如何发展内蒙古经济则成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发展旅游业对内蒙古的经济增长十分有利,它能促进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饮食服务、金融、保险、文化卫生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改善我区的经济产业结构,创造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缓解我区就业压力;它能增加我区外汇收入,积累建设资金;它能扩大我区在国内外的影响,有利于对外招商引资;合理的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我区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总之,旅游业作为一项综合性产业,其发展必将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对促进我区的经济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文从内蒙地区旅游资源现状、内蒙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几方面阐述了内蒙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了内蒙地区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了发展建议及对策。 第一章 内蒙地区旅游资源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成立于1947年5月1日,是我国建立最早的自治区,现辖8盟、4地级市、15县级市、17县、49旗、3自治旗,总面积110多万平方千米,从东北向西南伸展,人口2178万,有蒙古、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满、朝鲜等民族,其省会是呼和浩特。   内蒙古自治区北与蒙古、俄罗斯接壤,是我国跨经度最大的省份,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民族多样性决定了当地旅游资源的丰富多样。 1.1 草原资源 内蒙古最吸引人的还属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境内同时并存有大面积的草原和沙漠。其北部草原居全国牧场之首,呼伦贝尔大草原、中部的锡林郭勒草原、希拉穆仁草原都是感受草原风光的好去处。在零星散落的蒙古包映衬下,天空纯净明亮、草地辽阔壮丽、空气清新、牛羊成群,对久居都市的人来说,这一切都是那么遥远而亲切。内蒙古的沙漠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比较著名的有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库布齐沙漠等。而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民族风情更为内蒙古草原增添了淳朴自然的神韵。   内蒙古自治区处于著名的蒙古高原东南部,大多数地方海拔在1000米以上,地形地貌多种多样。内蒙古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从东北向西南绵延3000多公里,可划分为呼伦贝尔高原、锡林郭勒高原、乌兰察布高原和巴彦淖尔、阿拉善及鄂尔多斯高原四部分。 内蒙古草原景观是由温带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群聚性的草原啮齿类、有蹄类动物为主,以及坦荡的高原共同构成的地理景观。内蒙古草原东起松辽平原西部,沿大兴安岭西麓,经由内蒙古高原西至黄土高原,自古至今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区。在我国畜牧业地理区分上,把内蒙古的各个草原总称为“内蒙古草原”,面积88万多平方公里,占自治区总土地面积近2/3,占全国草场总面积的1/4多,居我国五大牧区之首。依据区域水热条件和植被特征的差异,内蒙古的天然草场从东向西,随着地势、气候、土壤等生态因素的各异,可划分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等类型,并形成了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等自然景观区。内蒙古草原地势平坦,沃野千里,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尤其在夏季以其凉爽的气候、绿草如茵的环境吸引着国内外游人。 1.1.1 内蒙古草原类型 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内蒙古草原包括以下4种类型: (1)草甸草原景观:在半湿润气候控制下,以黑钙土——草甸草原为基质,有岛状森林斑块出现的景观,占据森林和草原之间的生态交错地带,分布在大兴安岭东西两侧山麓地带和松嫩平原,呼伦贝尔草原就属于这种类型。建群种为中旱生和广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优势植物有贝加尔针茅、羊草和叶菊等,被称为“高草草原”,生产力较高,是优质草场。 (2)典型草原景观:在半干旱气候控制下,以栗钙土——干草原为基质的景观,占据草原景观带的中心位置,在内蒙古高原本部广泛分布。建群种为密丛禾草植物,以大针茅、克氏针茅、羊茅和冰草等优势植物群落。 (3)荒漠草原景观:荒漠草原景观在干旱气候控制下,以棕钙土-荒漠草原为基质,并往往与荒漠群落斑块相结合的景观,占据草原向荒漠过渡的居间位置,广泛分布在内蒙古乌兰察布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中西部。 (4)沙地草原景观:在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基质的沙生草原,往往是与疏林、灌丛斑块相结合的景观,植被覆盖率低,主要分布在小腾格里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为超地带性景观。 1.1.2 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大草原 呼伦贝尔草原分布于大兴安岭西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