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猜想能力.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6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猜想能力
摘要:本文针对数学猜想在数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原因,以及小学数学常用的猜想方法。并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阐述了如何引导学生学会猜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想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方法;猜想能力;数学猜想
一、引言
数学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数学思维,由于它具有创造性,从古至今人们都非常重视数学猜想的研究,历史上许多著名的猜想推动了数学的发展。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猜想可以营造学习氛围,能激起学生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自始至终主动地参与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方面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而猜想是一种创新思维活动,所以培养小学生的猜想能力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是十分重要。[1] 本文将对小学数学猜想能力的培养作简要的阐述,先来了解数学猜想能力培养在数学教学中的原因。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原因
严密的逻辑推理是合理的,是可靠的,那么,为什么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呢?在数学史上,数学猜想占有重要位置,这是因为它们的难度使它们具有诱人的魅力,而且由于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产生的新概念与新方法对于整个数学进步的推动。首先,是实施新课标的需要。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 ,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3]波利亚强调:合情推理就是数学猜想。《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归纳和类比是合情推理的主要形式,并指出:第一学段“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第二学段“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第三学段“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其目的是有序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但小学阶段以发展学生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为主要目标。 其次,是由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的。鉴于小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特点,他们不可能通过具有严格标准的逻辑推理来发现和掌握数学原理和概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量地采用了像数学猜想、枚举归纳、类比迁移等合情推理的方法。 再次,是小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过程要求。波利亚说过:“数学家的创造性工作成果是论证推理,即证明;但是这个证明是通过合情推理,通过猜想而发现的。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发明过程的话,那么应当让猜测、合情推理占有适当的位置。”费赖登塔尔认为,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有指导的再创造的过程,数学学习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数学猜想能力培养的点滴体会数学知识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接受,而必须以再创造的方式进行。[4]因此,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应给学生提供具有充分再创造的通道,以激励学生进行再创造的活动。把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展开、还原,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类比……即合情推理提出猜想,然后再通过演绎,推理证明猜想正确或错误。
从上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数学猜想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在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接下来简要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猜想能力。
三、猜想能力的培养
(一)教给学生猜想的方法
数学猜想的方法很多,如:不完全归纳法、类比法、变化条件法、物理模拟法、联系观察法、逐级猜想法、比较法、经验直觉法等,在这就不一一例举了,在小学数学里主要讲解以下几种方法。
(1)运用归纳法进行猜想
所谓归纳猜想是依据一类事物中的特殊对象的实验事实,通过归纳对这类事物的一般属性进行猜想,这样的思维方法叫归纳猜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任何大于4的偶数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的和”,就是通过归纳一些特殊的结论而提出的猜想。在教学实践中,同样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来发展学生的猜想能力。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当为学生提供几个代表性的事实,从几个简单的、个别的、特殊的情况中寻找一般属性,通过归纳获得猜想。
例如:教学“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让学生计算2、3、4、5、6、7、8……20分别除以2,接着把不能被2整除的数放在一个圈内,把能被2整除的数放在另一个圈内,然后让学生猜想能被2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学生从第一圈内发现不能被2整除的个位上有1、3、5、7、9,从第二圈内发现能被2整除的数的个位上是0、2、4、6、8,进而发现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
(2)利用类比进行猜想
类比猜想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从而猜测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猜想。类比是发明创造的主要源泉之一 ,为了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猜想能力应当启发学生善于捕捉新旧事物的相似之处,通过类比获得猜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类比猜想符合小学生的直观思维。充分运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