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性和外源性致热源概述.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内生性和外源性致热源概述
摘要:通过调查了解内生性和外源性致热原,得出大量该方面信息,进一步了解临床兽医学,并加强解决发热性疾病的能力。
关键词:调查 研究 内生致热源 外源性致热原
0 引言
发热是指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通过产热大于散热,将体温调节到正常值0.5以上的一种病理过程。简单地说,发热就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高水平的体温调节活动。
1 内源性致热源
内源性致热源也叫做白细胞致热源,如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通过血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使调定点上升,体温调节中枢一定要在对体温再次调节的基础上重新发出冲动,也可以是在运动神经的作用下使骨骼肌阵缩,产生更多的热;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不再排汗,散热就不那么多了。这样就会使散热小于产热,体温值变大,最终导致发热。目前认为,发热主要是发热激活物刺激机体免疫系统的一些细胞使其合成分泌致热性细胞因子,后者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这些致热性细胞因子被称为内生致热源。脑最新研究显示致热源刺激肝脏巨噬细胞产生的介导物质可激活膈下迷走神经传入纤维,将外周致热信号传递入脑;中枢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将信号传至产热中枢;中枢的前列腺素E2可能是最终的发热调节物。近年又发现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三种新的内生致热原。内生致热原是一种较小分子的蛋白质,易于透过血脑屏障,不耐热。目前认为内生致热原有明显的致热性,是多种发热发病学的基本因素,并能引起疾病急性期的多种反应,包括中性白细胞增多、急性期蛋白合成增多等。其过程是:外源性致热源等→激活产致热源细胞→合成内生性致热源→释放进入血液。
2 外源性致热原
外源性致热源包含很多种: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某些类固醇物质,尤其要注意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代谢产物原胆烷醇酮等。通常,外源性致热原基本上是大分子物质,尤其是细菌内毒素的分子量,无法在血脑屏障的作用下直接在体温调节中枢产生作用,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在分析了相关的研究之后,我们发现发热是外热源通过内热源作用于下丘脑引起的。
2.1 细菌 G-细菌和G+细菌的菌体、代谢产物和毒素均是引起发热的激活物。最重要的是G-细菌胞壁中所含的脂多糖,也称内毒素有极强的致热性。内毒素耐热性强,且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血液制品和输液过程中的主要热源污染物。
2.2 病毒 病毒包膜中脂蛋白或糖蛋白,实验证明具有致热性。流感、麻疹、腮腺炎、风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出血热、柯萨奇病毒及新发现的SARS病毒都含有脂蛋白或糖蛋白。
2.3 其它 立克次体、衣原体、钩端螺旋体等致病微生物的胞壁也是含脂多糖的,这都可能是致热的原因;人体被疟原虫感染后,其潜因子进入红细胞并发育成裂殖子,如果红细胞发生了破裂,就会有很多的裂殖子和代谢产物进入到血液中,最终导致高热。
2.4 体内产物 抗原-抗体复合物。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时可引起发热。
2.5 类固醇 体内某些类固醇对人体有致热作用,特别是睾丸酮的中间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是典型代表。在某些原因不明发热病人血中,此物质增多。此外,尿酸盐、醋酸盐结晶、组织坏死产物及大手术后等也可引起发热,称为非感染性发热。
2.6 革兰阴性菌 主要有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等;胞壁的脂多糖,又称内毒素有极强的致热性,其中的脂质A是其致热性和毒性的主要成分。
2.7 革兰阳性菌 主要有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是最常见的发热原因;全菌体和胞壁骨架成分-肽聚糖均有致热性;革兰阳性菌分泌的外毒素,如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肠毒素、致热外毒素A、B、C和白喉毒素等都有显著的致热性。
3 人体发热的机制
人体的发热机制是具有吞噬作用的白细胞或其它产生内致热源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刺激下,通过蛋白质合成EP,然后释放进入血液循环,EP在血流的作用下进入脑部,与下丘脑前部体温调节中枢的热敏感神经原的特殊受体相互作用,下丘脑的某些部分水平改善了,体温调节中枢发出冲动,一方面在交感神经的作用下,皮肤血管出现收缩的情况,散热就变少了,另一方面经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紧张度增高,使产热增加,产热大于散热,于是体温上升。达到新的调定点后,体温中枢又通过对产热和散热进行整合,使其维持相对平衡,于是体温就维持在新的高度上。
4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临床常见老年人的发热反应较不明显,而幼儿对致热源的刺激却十分敏感,这可能与幼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程度较低,老年人的反应迟钝有关;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状态,垂体、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