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 目 录 一、区域地质背景 二、意义和目的 三、高分辨率层序划分及各级次层序特征 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储集砂体的关系 鄂尔多斯盆地地处中国中西部结合部位,横跨陕西省、甘肃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五省区,面积33×104km2,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除河套盆地、六盘山盆地、渭河盆地、银川盆地等外围盆地外,盆地本部面积25×104km2,是一个整体沉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 一、区域地质背景 在大地构造属性上,鄂尔多斯盆地处于中国东部稳定区和西部活动带之间的结合部位.沉积-构造发展演化经历了太古-早元古代基底岩系形成、中晚元古代大陆裂谷集中发育、早古生代槽台对立发展、晚古生代—中三叠世克拉通坳陷与碰撞边缘形成、晚三叠世—白垩纪内陆盆地发展阶段、新生代周边断陷盆地发育六大阶段。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一、区域地质背景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风格示意图(据孙肇才, 1980) 盆地为一典型的叠合盆地,盆内广大地区的构造环境具长期、整体的稳定性。 对盆地的基本地质特征与含油气风格等具有重要作用的构造运动主要为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以及燕山运动。并形成目前盆地中最为重要的三个含油气系统,即: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含气系统、上古生界陆源碎屑岩煤成气含气系统、三叠—侏罗系陆源碎屑岩含油气系统。 一、区域地质背景 上古生界沉积盆地性质与演化 1、本溪期陆表海盆地和裂陷盆地 2、太原期陆表海盆地及坳陷盆地 3、山西期-石千峰期近海湖盆-内陆湖盆 二叠纪鄂尔多斯内陆盆地沉积演化示意图 一、区域地质背景 鄂尔多斯盆地的演化过程,主要受北侧的“古中亚洋盆”、南缘和西南缘的秦祁海槽及其派生的贺兰坳拉槽的扩张、俯冲、消减作用的控制。鄂尔多斯晚古生代沉积盆地就是在这样的区域构造背景下发生发展的,这些区域构造格局的转变,以及南北构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直接影响和控制了鄂尔多斯晚古生代沉积盆地的整个演化过程,造成沉积体系丰富、旋回结构清晰、层序类型多样的盆地充填与演化特征。 一、区域地质背景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山西组—下石盒子组物源分析及其地质意义 研 究 区 范 围 具体地理位置是:靖边以北的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 由于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太原组—下石盒子组沉积体系类型多样,构成储层的河流砂体、三角洲砂体、潮道砂体和障壁砂坝砂体的分布规律复杂,因此查明该地区上古生界太原组—下石盒子组储层砂体的发育规律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太原组—下石盒子组以陆相地层为主,以及含气砂体以相变快和厚度不稳定的特点,本文以适合陆相地层层序分析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技术方法为指导,同时借鉴Vail的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在陆相含油气盆地层序分析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太原组—下石盒子组地层开展精细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研究,分析储集砂体成因特征、时空展布规律及其与储层发育的关系,为合理的开发苏里格上古气田提供依据。 二、意义和目的 在对研究区地表露头和钻井岩心、测井、地震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利用Cross倡导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根据基准面升降旋回特点及等时对比原则、沉积物体积划分与堆积方式、沉积体系配置以及层序界面特征等因素,将研究区上古生界太原组至下石盒子组共划分3个超长期旋回(SLSC1-SLSC3),8个长期旋回(LSC1-LSC8),17个中期旋回(MSC1-MSC17)和数十个短期旋回,各超长期、长期和中期旋回层序与岩石地层单位划分方案中的组、段、亚段的对应性较好,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由表1所示。 三、高分辨率层序划分及各级次层序特征 三、高分辨率层序划分及各级次层序特征 为做层序分析 本溪组(320) MSC2-MSC1 LSC1 太2 MSC3 LSC2 SLSC1 太1 太原组(295) 上 统 石 炭 系 MSC6-MSC4 LSC3 山2 MSC8-MSC7 LSC4 SLSC2 山1 山西组(285) 下 统 MSC10-MSC9 LSC5 盒8下 MSC12-MSC11 LSC6 盒8上 MSC14-MSC13 LSC7 盒7 MSC15-MSC17 LSC8 SLSC3 盒5+盒6 下石盒子组(275) 未做层序分析 上石盒子组(未做层序分析) 中 统 二 叠 系 中期 长期 超长 段 组 统 系 基准面旋回 地层系统和底界年龄(Ma) 表1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代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