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柜电气装配工艺流程(重).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控制柜电气装配工艺流程
间的干扰耦合。例如,可将电缆分为5个等级,级号越低就表示其干扰强度越低,一般其敏感程度也就越高。不同等级的电缆线间最小距离可根据类似于
表1的矩阵表来确定。
屏蔽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避免外界对自身电缆的干扰,如低压信号线;另一种是避免自身对外界的干扰,如电机电源线。屏蔽的方式可采用金属线槽、金属软护套管或电缆本身自带屏蔽层来实现。屏蔽体接地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屏蔽的效果,也是工艺设计中的一大难点。一般来说,对共模干扰敏感的电缆宜采用单点接地,因为多个接地点间的电位差会在屏蔽体中形成电流。该电流会在电缆两端产生感生电动势,从而使电缆中的信号失真(如图2所示)。
对于波长很短而电缆很长的高频信号(一般在电缆长度大于0.15倍波长时考虑),则宜采用多点接地,以减少屏蔽体的天线效应。对于高频电子设备的屏蔽体(箱体),宜采用金属编织带进行接地。因为频率越高,趋肤效应越明显。金属编织带表面积大,故对于高频信号的阻抗较小。
三、电气布线的安全性
控制柜除了要考虑设备的安全,还要充分考虑操作、维护人员的人身安全。从操机人员的安全问题的角度思考电气布线,主要应考虑火灾和触电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引起火灾的原因包括电缆过载发热和电气短路。电缆过载发热时如果温升太高,则会引起火灾,即使不立即引发火灾,也会加速电缆绝缘层的老化。要解决电缆过载发热的问题,首先要弄清电缆中流过的工作电流I 的大小、预期的环境温度、敷设类型、预计寿命、持续工作时间等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确定出等效的电缆电流Ic的大小。
Ic =I/(k1·k2·k3·k4)
式中:
k1———预期环境温度的修正系数;
k2———敷设类型的修正系数;
k3———预计电缆寿命的修正系数;
k4———当不持续工作时,短时电流的修正系数
(当持续工作时k4=1.0)。
k1、k2、k3和k4的值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照相关标准中的公式和表格,用计算和查表的方法得到。
Ic的值确定后,再对照相关标准进行查表、圆整,就可以确定电缆的截面积。只要电缆的截面积足够,就可以避免电缆过载发热的问题。
电气短路多由连接松动或电缆绝缘层破损造成。连接松动在这里不多赘述。电缆绝缘层破损的原因有割伤、应力和老化等三种。
金属锐边、锐角与电缆绝缘层直接接触,或线束固定不牢导致小车在运行时电缆绝缘层与硬物摩擦,就会导致电缆绝缘层割伤。这就要求在设计线束时要合理选择路径以避开与金属边、角的直接接触,实在避不开的要考虑在金属边、角上增加橡胶垫等缓冲物;另外还要充分考虑线束的固定问题,确保线束稳固,不与硬物产生摩擦。电缆绝缘层的应力主要是由电缆的弯曲或拉伸造成的。各型电缆都有各自的最小弯曲半径。在线束拐弯的设计中,一定要兼顾到线束所包含的每一根电缆的最小弯曲半径。线束的长度要留有一定的余量,以考虑安装和热胀冷缩等不定因素造成的影响。
电缆绝缘层从制造之日起,就处于不断老化的过程之中。正常情况下绝缘层的老化速度非常缓慢,在电缆的寿命期限内绝缘层各项性能指标均能达到使用要求。如果遇到一些非正常的情况,如电缆与油脂或其它化学物质接触、长时间过载发热等,绝缘层老化的速度就会大大加快。绝缘层老化到一定程度,其柔韧性就会降低,变得易碎易开裂。所以,线束路径应尽量避开油脂和其它化学物质,实在避不开的要做好防护设计。避免和工作人员触电的措施主要有警示标志、保护接地和漏电保护。
对于布线设计,重点要考虑的是保护接地。对控制柜而言,保护接地实际上就是等电位连接,即把外露导电部分(如电器的金属箱体)用导线连接到柜体,以保持外露导电部分与柜体的等电位。大多数情况下,保护接地会和EMC(电磁兼容性)的屏蔽接地一并综合考虑,也有少数单独考虑保护接地情况,如考虑避免高压设备感应或放电致使外壳带电会对人员造成伤害等。
、
、
、
装配过程
1、钣金件检查1)在设备钣金件初到车间时,电气装配人员应带着图纸去检查所有电气柜、电气底板、电气面板、按钮盒及电气小配件的尺寸是否正确?设备床身上的电气走线孔是否缺少?所有安装孔大小是否正确?
2、找齐设备安装所需的电气材料
1)电气装配人员要先找齐设备上需使用的已经喷过漆的电气柜、电气底板、电气面板、按钮盒及电气小配件。
2)电气装配人员准备好自己的工具包(含大号、中号十字起,小一字起、剥线钳、斜口钳、电工防水胶带、万用表、内六角扳手、呆扳手、Φ2.5钻头、Φ3.2钻头、Φ4.2钻头、M3丝锥、M4丝锥、丝锥绞手、粗齿挫一套)、M3螺丝、M4螺丝、M4螺母、手电钻,将所有工具整齐的放在一个手臂的范围内。
3、安装电气底板
1)根据电气原理图中的底板布置图量好线槽与导轨的长度,用截断。(注:线槽要放在平坦的地方锯,导轨要夹在台虎钳锯,锯缝要平直。)
2)锯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