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资源与环境概论》重点复习资料.doc

发布:2019-10-10约1.57万字共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鸿轩书店 16 - / NUMPAGES16 1 - 《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重点 1、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其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包括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2、最适温度:最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度。 3、生物资源: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它生物组成部分。 4、水体自净: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以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排入的一定数量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逐步恢复原有水质的过程。 5、全球变暖: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逐渐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6、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 活动温度。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 有效温度。生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7、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 植物、 藻类和某些 细菌,在 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 碳反应,利用 光合色素,将 二氧化碳和 水转化为 有机物,并释放出 氧气的生化过程。 8、光照强度:指光照的强弱,以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能量来量度。简称照度,单位勒克斯。 9、日较差:一日内,气温、气压、湿度等气候要素观测记录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10、气候生产力:以气候条件来计算的农业生产潜力,指在土壤管理、农业技术等都处在最优状态,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等气候资源,某一作物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农产品的最大能力。 11、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或负荷量,实际上是土壤污染的起始值和最大负荷值之间的差值。 12、光能利用率:在植物生长期内,单位土地面积上光合产物贮存的能量与其冠层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比值。 13、自然资源:自然界存在的有用自然物。人类可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与能量,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气候、生物、水、土地和矿产等5大资源。 14、农业自然资源:指自然界可被利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分类:A、气候资源:即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等气候因子的数量及其特定组合。 B、水资源:即可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开发利用的含较低可溶性盐类而不含有毒物质的水分来源。 C、土地资源:一般指能供养生物的陆地表层,包括内陆水域,但不包括海域。 D、生物资源:即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对象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种类及群落类型。 特点:① 整体性:它们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的整体。如在一定的水、热条件下,形成一定的土壤和植被,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动物和微生物群落。 ② 地域性:由于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及其运动特点,以及由于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状况和地质地貌变化,地球上各个地区的水、热条件各不相同。如在水田和旱地、平地和坡地、阳坡和阴坡,以及不同的海拔高度之间,也都有不同的资源生态特点。 ③ 可更新性:与矿产资源随开发利用而趋减少的情况不同,农业自然资源是可更新和可循环的。主要表现在土壤肥力的周期性恢复,生物体的不断死亡与繁衍,水分的循环补给,气候条件的季节性变化等。 ④ 可培育性:人类虽不能创造自然资源,但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它的形态和性质。如通过改土培肥、改善水利、培育优良的生物品种等,进一步发挥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 ⑤ 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地球上土地的面积、水的数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等,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都有一定的量的限制。 15、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点 ① 光、热条件优越,但干湿状况的地区差异大。 ② 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按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 ③ 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 ④ 生物种属繁多,群落类型丰富多样。 16、农业投入产出:动植物(或者是植物种子)以及热量、光照、水、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成为农业必要的投入。在这些投入的基础上,经过劳动者的劳动(即投入劳动力),农业就可获得产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中,生产资料的投入比重逐渐增加。 农业机械替代手工农具,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化肥、 农药等的投入,可促进农业的产出。在 现代农业中,加大科技投入(如培育良种,改进灌溉技术,改良工作方式等),成为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 17、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 18、人类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 (1)正确认识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