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分析论文农村小额信贷论文》-毕业论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村金融分析论文农村小额信贷论文
针对我国农村金融现状的思考——基于Grameen Bank
运作模式的分析
[摘要]由2006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Muhammad Yunus创办的Grameen Bank,以其独特的运作方式使它维持了高达97%的还款率,既能赢利又达到了扶贫的目的。中国有几亿贫困人口,让农民获得金融支持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针对我国小额贷款制度的低效率,有必要借鉴 Grameen Bank的成功运作模式,提出在尽量加强农村金融市场化运作之上,达到不仅在外在制度上符合正规制度的激励机制,而且要通过特殊的制度设计,来有效地从非正规制度方面克服农村信贷的内在风险,即改变农民的行为偏好和信用观念。 [关键词]Grameen Bank 农村小额信贷 制度设计 一、Grameen Bank的成功运作模式 Grameen Bank(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创建于1976年,其主要业务是为贫困农民提供小额贷款,使孟加拉国的农民摆脱高利贷,实现脱贫和自我发展。Grameen Bank模式不仅是一种扶贫方式,还是一种金融创新,能实现公益性和商业性的完美结合。它比较成功地解决了传统金融机构长期以来无法为贫困农户提供有效信贷服务的问题,成为国际公认的一种有效的扶贫方式,被复制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 Grameen Bank的运作模式为:(1)将目标客户定位为最贫困的农户,主要为贫困家庭中的妇女提供小额短期贷款,按周期还款,整贷零还,无须抵押和担保人。传统商业银行认为穷人的信用不足难以还款,向穷人贷款是高风险的。Grameen Bank的信贷理念完全不同,认为弱势人群更会珍惜获得贷款的机会,并愿意接受更高的贷款价格。因此,只要信贷产品设计合理,可以覆盖贷款机构的成本,获得盈利,并持续发展,Grameen Bank可以为贫困的农民提供摆脱贫困和获得发展的金融机会,就是靠着这种与传统商业银行完全不同的信任哲学,乡村银行的坏账率一直保持在很低的水平;(2)以内生激励机制代替传统的抵押担保制度。传统商业银行贷款的前提条件是需要借款人提供足额的抵押或担保,而乡村银行在实务操作中实行整贷零还、小组模式、随机回访等一系列风险控制措施,在不需任何抵押或担保的情况下,5个贷款人组成一个小组,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相互监督,正是这种巧妙的内生性激励机制的创新,代替了传统的抵押担保制度,难以提供抵押担保的贫困群体有机会获得信贷支持;(3)按照一定比例的贷款额收取小组基金和强制储蓄作为风险基金。这种做法使借款人同时成为银行的存户,使他们更加依赖银行,借款人借更多钱的同时也积累了财富,一步步地脱离贫困,且银行也获得了资金来源,取得了可持续发展的成功。 二、针对中国农村金融现状的思考 目前我国农民获得农户小额信贷的主要渠道是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接受央行再贷款、国际组织赠款。但由于种种体制、机制、历史的原因,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小额贷款上的成果极为有限,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 针对农村金融的政治因素作用超出市场运作的现象,首先想到的是提出相对应的措施是通过放松利率的浮动范围,降低准入标准以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取消信贷配给,采取金融机构按市场原则配给金融资源的措施,以期带来农村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 无疑,注重农村金融市场的能力建设,将农村金融注入更多市场的元素是农村金融深化与发展的方向,但对于放松利率的浮动范围的预期效果的估计太过理想化。首先,中国的农村金融市场处于分割和垄断状态,没有很强的竞争性,因此期望通过私人部门的竞争来改善金融服务和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形成是没有效果的;其次,信息、风险和抵押约束极大地限制了私人部门扩展金融服务的能力和积极性。由上可知,在改变补贴信贷之余,假想失灵的市场会充满竞争是不现实的,即所谓的“市场幻象”。 因此,经济和金融宏观环境的自由和放松并不能直接解决我国的农村金融问题。由于农村金融交易风险和商业化运营的金融机构在自身利益最大化,开始出现偏离“三农”使命的趋势。那么,应该从更深层面去寻找农村金融制度效率的决定因素——借款人行为。 事实上,有两种因素决定着借款人的行为:一是包括风俗、习惯、心理特征、行为偏好等在内的非正规制度,即农村的信用观念或信用文化。二是正规制度。尽管农村金融正规制度有“必须还款”的硬性约束,然而在农民财富有限和还款责任有限的作用下,实际上并无任何执行效力;在正规制度缺乏效力的情况下,当非正规制度不仅不能约束借款人还款甚至是怂恿借款人违约时,农村金融市场的风险自然剧增。 农民违约有两种情况:(1)农民借款之后故意不还,即“策略性违约”,在放贷者看来,“策略性赖账者”是首先要排除掉的借款人;(2)农民借款之后投资失败,无力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