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环境保护法》专题培训课件(90页).docx
《新环境保护法》专题培训课件(90页)
一、引言
1.1环境保护法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在此背景下,环境保护法应运而生,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法律依据。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对于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保护法自1989年颁布实施以来,经历了多次修订。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并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环境保护法在立法理念、制度设计、责任追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创新,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制保障。
1.2新环境保护法的主要内容
新环境保护法共七章七十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明确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即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赔偿、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强化环境保护制度,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环境监测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等;
加强环境监管,明确环保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强化环境执法监管措施;
加大法律责任和处罚力度,对违法行为实施严厉的法律制裁;
强化企业环保责任,推动企业实施环保合规管理;
促进环保教育与公众参与,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有助于推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向纵深发展,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二、新环境保护法的核心要点
2.1环境保护基本原则
新环境保护法确立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行动指南。这些基本原则包括: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强调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通过多种手段实现综合治理。
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保障人民群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确保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公平实施,推进环境信息公开,提高环境决策的透明度。
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在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强化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全民参与原则:鼓励、支持、引导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形成全民共同维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格局。
2.2环境保护制度与创新
新环境保护法在制度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明确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责任,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确保重大决策、规划和项目在决策阶段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因素。
污染防治制度:加强污染防治,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推行排污许可制度,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
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严格保护措施,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环境保护税制度:改革环境保护税制度,调整税收政策,引导企业绿色生产。
2.3法律责任与处罚措施
新环境保护法加大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和处罚力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提高罚款额度: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企业,提高罚款额度,增加违法成本。
责令停产整顿:对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依法责令停产整顿,直至吊销排污许可证。
行政拘留和刑事责任: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人,依法给予行政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环境损害赔偿:明确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保障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环保信用评价:建立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信用惩戒,提高企业环保意识。
三、环境保护法的实施与监管
3.1环保部门的职责与权限
新环境保护法明确了环保部门的职责与权限,旨在加强环境监管,保障法律的实施。环保部门主要职责包括: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组织实施环境监测;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负责污染源防治和减排;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等。在此基础上,环保部门具有以下权限:
环境监察权:对排放污染物的单位进行现场检查,要求提供相关资料,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环境审批权: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审批,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不予批准。
环境处罚权:对违反环保法规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处罚,包括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产停业等。
环保行政强制权:在紧急情况下,采取强制措施,防止或减轻环境污染。
3.2环保执法与监管措施
新环境保护法强化了环保执法与监管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提高环境违法成本:对违反环保法规的单位和个人,加大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处罚力度,使其付出沉重的代价。
强化环境信用体系: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将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纳入信用记录,对失信企业进行联合惩戒。
加强环境监测能力:提高环境监测技术水平,扩大监测范围,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创新监管手段:利用遥感、无人机等先进技术,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
3.3环保违法案例分析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环保违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