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国立政治大学哲学学报》第九期(Demcember2002)页.PDF

发布:2017-05-27约3.15万字共3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 第九期 (Demcember 2002)頁63-98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Topologie des Seins) (von Herrmann) (Eugen Fink) * 本文為91 年度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海德格論理解的本性」(計畫 編號:NSC 91-2411-H-007-004 )之部分研究成果,在此謹向國科會致謝。 64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 第九期 (Erörterung) * 關鍵詞:胡塞爾、海德格、芬克、現象學、存有的場所學、現象 學還原 * 投稿日期:民國九十一年十月十四日;接受刊登日期:民國九十一年十 二月十五日。 責任校對:王建功、李秉潔 現象學的觀念─從海德格的場所思維來看 65 本文的目的在「探討」(erörtern)現象學的觀念,或者更恰當 地說,要從什麼地方、從哪一個視域來了解「現象學」這一門學 問。對此,我們試著從海德格的「場所思維」(erörterndes Denken; topologisches Denken)來闡釋這個問題。1在行文的結構上,本文 區分為四個部分。首先(Ⅰ)我們指出海德格場所思維的基本原 則,說明本文的「探討」只是一個「定位」(er-örtern)的工作,目 的是要決定理解現象學的場所,或者說,要探討現象學是在什麼 地方顯現出它是現象學的。其次(Ⅱ)我們根據芬克教授對現象 學的第一與第二方法原則的區分,來指出這麼一個場所。但是, 海德格場所思維裏面所謂的「指出」一個場所與「觀察」這個場 所,並不是一個旁觀的工作,筆者認為,海德格所謂的「觀察這 個場所」,是希望我們停留在對話之中,更恰當地說,要我們停 留在與語言的對話當中。對話的工作,對海德格來說,是讓我們 進入一個能夠聆聽語言言說的場所。在本文的範圍內,與我們進 行對話的是現象學的語言,嚴格說,主要是現象學的創立者胡塞 爾與其學生芬克的語言,這是本文第三部分的工作(Ⅲ)。最後 (Ⅳ),我們試著從第二序的角度,反省現象學的「理解」問題, 也就是說,倘若現象學真如本文所主張,是將我們帶入現實世界 的話,為什麼現象學的概念又似乎與現實脫節而難以理解。 1 筆者「場所思維」一詞,取自柏格勒(O. Pöggeler)教授的用法(1994:280 ff.) 。筆者認為,對柏格勒來說,定位的思維(erörterndes Denken )與場 所的思維(topologisches Denken )是同義詞(1994.:296) 。就筆者的理解, 海德格自己並沒有使用「場所思維」這個語詞。但是,柏格勒這個用詞, 在筆者看來,頗能表示出海德格「定位」的思想是一種「思路」(Denkweg) 的看法,故採用之。請參閱GA 12: 33 。 66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 第九期 一般來說,現象學主要是一門「方法學」,方法是個「路」 (ìå èðãðý)的概念。「路」是我們所經由之,以達到某個目的者, 這在現象學來說,是以「事物本身」為目的。這樣來看的話,現 象學其實是一種思維的方式,或者說,是一種「觀看」或「觀照」 的方式,這個思維或觀照的方式表現在它所使用的概念上。但是, 倘若我們注意現象學的發展,可以發現它有一個特點:在現象學 的運動裏面,各個現象學家的觀念,雖然都可以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