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青藏高原移动性对流系统与中国东部降水的相关关系.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夏季青藏高原移动性对流系统与中国东部降水的相关关系
第27卷第2期
2008年4月
高原气象
PLATEAUMETEOROLOGY
V01.27NO.2
Apri1,2008
文章编号:i000—0534(2008)02—0301—09
夏季青藏高原移动性对流系统与中国东部
降水的相关关系
胡亮卜,李耀东.,付容,
(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何金海
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44;
3.北京航空气象研究所,北京100085;
4.SchoolofEarthandAtmosphericSciences,GeorgiaInstituteofTechnology,Atlanta,GA)
摘要:利用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提供的1985--2002年共18年的MCSs路径跟踪资料,NCEP/
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38个地面常规观测站资料,分析了夏季起源于青藏高原地区的移动性
MCSs的主要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青藏高原MCSs与中国降水的关系.通过对MCSs爆发异常强弱
年高度和风差值场的分析,概括出青藏高原MCSs影响中国降水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夏季青藏高
原移动性MCSs主要生成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其爆发时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它们能够传播到我
国中东部及南亚许多地区;夏季MCSs对我国降水具有重要影响,它们与中国夏季降水的相关系数分
布以4条正,负相间的东西向分布带的形势存在,从南到北依次为一+一+,这与我国夏季降水带
的变化形势非常一致;南亚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东北冷涡的强度,位置变化与高原MCSs生
成的多少密切相关,并通过它们对我国夏季降水带的分布造成重要影响.
关键词:青藏高原;MCSs;中国降水;南亚高压;西太副高;东北冷涡
中圈分类号:P426.615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青藏高原(下称高原)约占中国领土面积的四分
之一,亚洲面积的六分之一,平均海拔在4000m
以上,伸人大气对流层的中部,是世界上海拔最
高,地形最为复杂的高原,有世界屋脊及地球
第三极之称.
我国是频繁受到气象灾害侵袭的国家,无论是
突发性灾害还是一般性灾害,基本上都与高原的动
力和热力作用有关.陶诗言等口在对中国暴雨的分
布特性的研究中指出,中国的暴雨主要由台风,锋
面和从高原东移过来的气旋性涡旋引起.作为天气
系统的扰动源,高原对我国东部大范围的暴雨,雷
暴等恶劣天气具有重要影响.我国东部大范围暴
雨,雷暴,冰雹等灾害性天气过程,其初始扰动常
可以追溯到高原.例如,对1991年江淮流域,1998
年长江流域出现的持续性特大暴雨的相关研究_2
表明,造成这些暴雨的某些涡旋系统,其胚胎都可
以追踪到高原上空.陶诗言等还进一步指出,高
原的动力,热力作用不仅能够影响强对流天气,许
多降水性天气尺度系统也受到它的影响.
现代大气科学观测和研究表明,暴雨,持续性
暴雨等强降水过程经常是由对流系统造成的,深入
地研究对流系统的特征,成因及其与暴雨过程之间
的关系,对于理解天气系统的本质以及降低暴雨洪
涝危害都有着积极的意义.高原由于其自身独特的
热力,动力作用,在夏季是强对流性天气系统的活
跃区.Flohn_8的研究表明,高原上空每10×
10km就有20~50个发展很好的积雨云,这表明
夏季高原局地对流活动非常频繁.由于上述原因,
高原上的对流性天气系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较有代表性的是有关高原中尺度对流系统(为便于
描述,以下简称MCSs)的研究.
自从Maddox_9在20世纪80年代初从增强显
收稿日期:2007-01-15;改回日期:2007—07—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2004CB418303);中国科学院海外
杰出学者基金项目(2005-2-18)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胡亮(1982),男,江西新余人,硕士,主要从事季风与降水研究.E-mail:huliang314@126.corn
302高原气象
示卫星云图中分析识别出MCC这种a中尺度对流
系统以来,人们对青藏高原上的MCSs就更加关
注.江吉喜等[6]的研究指出,高原上的MCss活
动,以95.E附近经线为界分为东南部和西南部两
个高频率区,且西南部高频区MCSs活动更为频
繁.只有很少数高原MCSs能够东移和传播进入我
国东部地区进而影响长江流域降水,且移出高原的
MCSs主要来自东南部中心.另外,尽管只有少数
MCSs能够东移或传播出高原并进一步发展,但它
们却常常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暴雨.卓嘎
等[10]通过对1998年6~7月高原上空对流云团的
研究发现,高原对流系统随时间表现出从高原向长
江中下游特大暴雨区东移的趋势,高原云系移到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