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成才内因探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成才内因探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必须正确认识未来社会的走向,不断提升自我,才能更好地面对丰富多彩的未来社会。正如台湾作家郑石岩先生说:“我们只有发展更成熟的自我功能,才能适应新的世纪,胜任自己的生活”。大学生是最有学习进步、提高发展需要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自我意识的深刻性、原则性、独立性逐渐发展,成才意识不断增强,并渴望早日成为一个有作为的、受人尊重的人。因此,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让他们自己做自己最好的老师,才能促使其适应环境、抓住机遇,在成才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并在人生的舞台上获得永不枯竭的教育源泉。
自我教育――成才的逻辑起点
自我教育是指学生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而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活动。目前,大多数人均把自我教育归为思想教育的一部分。其实,作为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自我教育是在良好的氛围和目标下与其他教育途径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教育,它不仅包括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活动,而且还包括心理和行为的控制活动,即学生自己做自己的老师,为实现成才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活动。教育只有转变为自我教育即依靠主体的自我内化和外化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曾说:“不论哪种形式的自我教育,即使在最严格的意义上,也都比过多地依靠课堂教学而实际上对心智的养成无多大裨益的教学制度可取。”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不教育”不是要放弃教育,而是要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自我教育。
“吾日三省吾身”,这其实也是一种自我教育,它所蕴含的激励、发现功能对青年学生的成长有非常大的作用。因为只有通过自我教育的教育,才会使思考日益周密、知识不断累积、能力一天天增强。学生的成长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独特的个性,自我
教育就在于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自我教育过程既是一个认识和情绪体验的过程,也是一种意志过程,最后表现为行为,即所谓“知、情、意、行”的统一。一个人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是受道德规范约束、个人信念和环境的影响,由低级到高级,由不自觉到自觉,由依赖到独立自主的发展过程。自我教育是大学生成才的真正基础和起点,自我教育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决定着成才的方向,自我作为决定着成才的结果。
自我教育――成才的内在机理
成才或实现自我是每个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从本质上来说,教育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只有自我教育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成才需要并培养其主体性,能真正尊重学生内心的意愿,没有他人的强制,这样就避免许多教与学之间的尴尬。因此,自我教育是一种个人的精神操练和心灵之舞,它能促使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走向,能实现其自我价值的发展道路。
人作为主体内在地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杰出的人才其实就是能充分地把自己的潜在能力转变为现实能力的人。教育过程本身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建构过程,只有自我教育才能使教育的被动状态转为主动状态,才能使学生在人生目的的探寻中心灵变得纯净、充实、澄明,才能使教育过程变得更加愉悦和温润,才能使学生依靠自身思想和行动的力量昭示其在教育中的主动性、自律性,实现成才的目标。
大学生处于身心素质逐步提高发展的阶段,其中只有自我教育者可以避免教育中的尴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使其自身放任自流或沉迷于玩物丧志中,而是在不断地充实自我、超越自我中获得德、智、体、能的健康发展。正如有些学生不喜欢学习,那是因为其自我教育的能力不强,不能使自己在学习中获得乐趣,而自我教育能力强的大学生就会做到古人所说的: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所以“只有当学生学会了不仅留心观察周围世界,而且留心观察自己本身,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把他的精神力量用到使自己本身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就要在精神生活的所有领域内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成才的哲学判据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育过程即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内化过程。这也正如《学会生存》中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任何教育体系只为持消极态度的人们服务;如果任何改革不能引起学习者积极地亲自参加活动,那么,这种教育充其量只能取得微小的成功。”如今的现实也表明,大学生不可能依赖他人、他物,而只能靠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力量在学校和社会上获得发展和提高。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发展,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如果主体不主动发展,任何客体企图去代替主体的发展都是徒劳无益的,甚至是适得其反的。在现实的认识和实践中,大学生经常会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只能消极接受外物或他人作用的被动的存在物,或任凭命运摆布,这样,他们就会放弃对外物和他人的依赖转而反求诸己,追求自我内在力量的充实。这些正印证了哲学的矛盾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