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手足口病的预.ppt

发布:2018-03-19约1.89千字共2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手足口病的防治 望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手足口病的防治 一 定义 二 传播途径 三 预防措施 四 家庭护理 手足口病的定义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手足口病患儿照片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方式 1 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 2 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 3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 4 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流行方式 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 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 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 临床特征 1急性起病,发热; 2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 3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 4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5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 6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 7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个人预防措施 1.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个人预防措施  2.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个人预防措施 3.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个人预防措施 4.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个人预防措施  5.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手足口病护理对策 1、消毒隔离 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应将患儿隔离,以免引起流行蔓延。宝宝应留在家中,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和水疱结痂。一般需要隔离2周。 1、消毒隔离 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 1、消毒隔离 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2、饮食营养 如果在夏季得病,宝宝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适当补水和营养。 宝宝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温开水。 2、饮食营养 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3、口腔护理 宝宝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宝宝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宝宝,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 3、口腔护理 可将维生素B 2 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或涂鱼肝油,亦可口服维生素B 2 、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4、皮疹护理 宝宝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 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4、皮疹护理 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他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4、皮疹护理 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 4、皮疹护理 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 ,如有感染需用抗生素及镇静止痒剂等。 5.注意观察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对症处理 定时测量宝宝的体温、脉搏、呼吸。 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宝宝多喝水。 体温在37.5℃~38.5℃之间的宝宝,给予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