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第2课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第二课时)
学科:生物科 编稿人:吴敏婷
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一)、指导思想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理论基础
本节课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合作学习理论、 “三维互动”理论、探究式教学理论基础上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对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多领域的、融合的合理知识结构与技能结构,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丰富而完整的学习过程。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必修一第二章第3节的内容,是高中生物重难点内容,高中生物必修1让学生从分子水平认识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在“核酸”这一节中关于DNA和RNA的对比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特点和形成情况,还是学生进一步顺利、快捷学习遗传与分化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
本节课先用了一个课时去做“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这是第二课时,主要针对DNA和RNA的基本单位、基本单位的简图、种类和名称及核酸分子结构等进行对比,由于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教材中对DNA和RNA的结构和功能有较详细的介绍,因此本节课作为基础就非常重要,通过这些方面的学习对以后学习DNA的复制和生物遗传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设计
目标维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DNA和RNA的基本单位、基本单位的简图、种类和名称及核酸分子结构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学习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总结归纳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培养自身的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在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到同学之间互相合作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说出核酸基本单位、基本单位的简图、种类和名称。
教学难点:能说出核酸基本单位的种类和名称。
三、学情分析
高一(6)班是我校高一级一个平行班,同学们整体的理解分析能力不是特别强,我先布置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看书预习,之后进行调查,同学们反馈的情况是看得不是很明白,之后我安排了一个课时去做“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这个实验,并拍了他们做实验时的相片,还把做得比较好的同学的装片放到数码显微镜下进行截图。通过这节课的实验,增强了同学们学习第二课时的信心。
根据我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情况,我认为在第二课时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有两大点:第一是“易混淆”, 一些相似的名词如“核酸、核苷酸DNA 、RNA、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核糖、脱氧核糖、五碳糖等以媒体
六、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 复
习
导
入
1、幻灯片展示本班学生上节课在实验室做“观察
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过程的图片,让学生看图片回忆说出是哪个步骤,最后展示两位同学制作的装片在我们实验室数码显微镜下拍到的相片,让学生回忆说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位置”。
2、教师组织学生思考:DNA和RNA除了在细胞中的
分布位置不同之外,其它方面还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1、认真观看幻灯片上展示出来的实验课图片,并大声说出该图片代表哪个步骤。说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位置。
2、思考 1、通过让学生对上节课所做实验进行回顾能加深对实验步骤的记忆,也归纳了DNA和RNA的第一个不同点。
2、自然过渡到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 自
主
研
学
情
况
展
示 (一)、对比本节书涉及到的易混淆名词。
教师提问:在预习过程中我们遇到很多相似的名词,如何区分它们?
展示昨晚做的“自主研学一”做得比较好的同
学作业的图片,派其中一位学生上台结合“一体机”
中自己的作业图片,解释完成“自主研学一”的思路。
(“自主研学一”:预习课本第28—29页,结合自
己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以下几个名词有什
么关系:①核酸 ②核苷酸 ③DNA ④RNA ⑤脱氧
核糖核酸 ⑥脱氧核糖核苷酸⑦核糖核酸 ⑧核
糖核苷酸。(尝试用文字、箭头和大括号等把它们
的关系描述出来。)
3、老师对学生的展示作点评,对学生表现进行加分。
4、做随堂相应练习一并提问,对学生表现进行加扣分。
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
A.核苷酸 B.核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