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案25伯牙绝弦.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5 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前准备:
幻灯片、《高山流水》《知音》的音乐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揭题引入。
揭题:(板书课题:伯牙绝弦)
读课题:伯牙绝弦。 2.释题:“绝弦”是什么意思? 那么“伯牙绝弦”呢? 二、纵情吟诵识知音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初读课文。
(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文。按照自己的感觉至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 2.了解故事的主要人物:课文讲述的是谁和谁之间互为知音的故事? (伯牙和子期) (二)难句点拨
1.直奔难点语句: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 重点指导读难句:
2.(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指名说意思。
(2)难字点拨。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 谓:①称为;②认为,以为;③评论。 “乃”字怎么理解? (“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鼓励学生读好此难句。
3.(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指导读句。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为什么要在“兮”字后边断句? (因为注释里说“兮”是个语气词。) (2)师简单小结:这个“兮”和前边的“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
一起来读读,注意读好“哉”和“兮”后边的停顿。 (生齐读)
(三)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文章的大意。 三、高山流水明知音
直奔重点句:我们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1)生找语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中体会到。 (2)辨析“善”字:这两个句子中的“善哉”和第一句当中“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怎么个不一样?
(这里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第一句当中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 (3)鼓励读好难句:谁来读一读,看能不能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4)当你读着这个“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
(5)拓展:想到这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者诗句? 拓展练习仿说句子。你觉得伯牙还可能想到了什么?
(6)引入下一难句:无论你伯牙弹什么,我钟子期都能知道。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讲—— (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发现:这里“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句子当中的哪个字意思一样? (这里的“念”和前面的“志”意思一样,都是“心里想”的意思。) 有时候咱们可以用现代词汇去代替古文词汇来理解古文的意思。无论伯牙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必得之。
(7)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 (伯牙心里的想法。) 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
这样想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
(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样的胸怀。) 引导理解:伯牙的“志”在何方。这样想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仅仅是想,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啊!
(板书:志) 好多人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寄托在琴声中的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唯有谁能得之? (钟子期!) 引读:这才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板书:念)请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边的寂寞与孤独。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
(8)(练口,背景音乐《知音》。) 引读理解二人的感情:你想伯牙得遇钟子期,什么感觉? 他们见了对方会怎么说? (板书:心)
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知音。 (板书:知音)
(9)我们一起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