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城镇化对粮食安全影响探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我国人口城镇化对粮食安全影响探究 【摘 要】现阶段我国城镇化正经历飞速发展,为了实时地了解我国人口城镇化发展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状况,我们利用31个省市1997-2015年间的面板数据对我国人口城镇化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全国范围看,我国人口城镇化发展对我国粮食安全已呈现出不利的一面;我国人口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城镇化发展对粮食安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而人口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区域,城镇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粮食安全保障水平。这就要求我国对今后的城镇化发展作一更合理的规划布局
【关键词】城镇化;粮食安全;影响
一、引言
目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粮食供求关系和背景条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像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任何时候对待粮食安全问题都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肖俊彦估计:“中国粮食安全保障条件十分脆弱,稍有松懈即会引发全局性严重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工业化、人口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耕地面积一直处于只减不增状态,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也大大增加了粮食的消耗量。另外,工业化、人口城镇化对环境的破坏,又使得粮食生产的自然条件进一步恶化,粮食生产雪上加霜。“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将耕地保有量保持1.2亿公顷,即18亿亩作为约束指标,这是一个保障粮食安全的底线,谁都不能突破。但根据官方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耕地总量18.2亿亩,很接近18亿亩红线。若从此不再批准新的住房、工业、交通等基本建设项目似乎是不可能的,虽然建设用地坚持“占补平衡”原则,但非农建设用地占用的多为良田,使得优质农地面积逐年减少,18亿亩红线随时可能被突破。因此,在我国人口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
到目前为止,国内对城镇化和粮食安全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得出两种结论。一种观点认为城镇化发展对粮食安全起着积极的保障作用。蔡晓黎就河南省的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以粮食生产波动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以及粮食自给率等指标来衡量河南省的粮食安全水平,以粮食产量作为粮食安全的衡量指标,并利用1978―2012年间河南省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对城镇化和粮食生产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说明河南省城镇化的发展由于提高了土地的整合利用率而对粮食生产产生了推动作用,二者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从而提倡河南省顺应城镇化发展潮流并契机提高粮食生产的能力。另一种结论是城镇化进程对粮食安全会产生威胁。张占仓等根据全国31个省(区、市)2005―2012年间的面板数据以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两个指标表示城镇化水平,同样从全国、区域两个层面对我国城镇化和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城镇化对粮食安全产生了负面影响;分区域来看,东、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对粮食安全具有负面作用,而西部则表现出正向影响。可见,对于不同的区域以及不同的评价指标,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所选择的指标越多,结论中指标间的关系就越多样化
2.国外研究
国外也对城市化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进行过研究,David Satterthwaite从全球角度讨论了城市化对粮食和整个农业的影响,该研究指出城市对农产品(包括粮食)的需求对农民收入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城市化对粮食安全是否构成威胁就取决于城市人口增加所带来的农产品需求的这种增加是否可以持续以及这种需求增长能否促进农业繁荣从而减少农村和城市贫困。Sylvia Szabo以粮食安全风险指标作为因变量、城镇化速率作为城镇化指标并选择了国家发展水平、人口存量、全球化、国外直接投资等多个控制变量,搜集了174??国家1990―2010年间的相关数据,运用多种方法,既有描述性统计又有回归分析,分别介绍了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相关的粮食供应、粮食稳定性、粮食的消费量等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多个模型的回归分析发现宏观层面国家的快速城市化对粮食安全具有负向作用,且这种作用强度因国家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异。而这一研究如果具体到某个国家范围就会得到比较确切的结论
三、指标选取、模型设定及数据来源
1.指标选取
(1)粮食安全指标
本文选用人均粮食产量、粮食产量波动指数两个指标的加权平均数来作为粮食安全的衡量指数,二者的权数我们借鉴郭燕枝采用的熵权法来确定
(2)人口城镇化水平指标
城镇化率比较简单易行,通常用城镇常住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比值来表示城镇化水平。因此,本文中我们亦采用城镇化率作为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
(3)其他解释变量指标
现有的关于城镇化与粮食安全之间关系的文献选取的控制变量主要有粮食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粮食生产的农业劳动力投入、农业机械投入、化肥施用量、产业结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