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土壤胡敏素各组分数量及结构特征初步研究3.PDF

发布:2017-05-12约3.89万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 43 卷 第 6 期 土  壤  学  报 Vol43 ,No6 2006 年 11 月 ACTA PEDOLOGICA SINICA  Nov. ,2006 土壤胡敏素各组分数量及结构特征初步研究 1 1 ,2 1 窦  森  肖彦春  张晋京 ( 1 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长春  130118) (2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质检中心 ,辽宁营口 115009) ( ) 摘  要   土壤胡敏素 HM 是与矿物质紧密结合的腐殖物质 ,具有碱不溶性及大分子结构的特性 ,并呈 现不均一性 ,被认为是土壤中的惰性物质 。由于 HM 的非溶解性和结构复杂性 ,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 HM 结 构特征的研究还很少 。对加入大量有机物料培养后新形成的 HM 数量及性质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本研究选 用风沙土 、草甸土 、黑土 、黑土底土加玉米秸秆培养土为材料 ,根据 Pallo 分组法 ,将土壤 HM 分为铁结合胡敏 ( ) ( ) ( ) 素 HMi 、粘粒结合胡敏素 HMc 和不溶性胡敏素 HMr 三个组分 ;对 自然土壤中 HM 各组分以及加入玉米秸 秆后新形成的 HM 各组分的数量及结构特征进行初步研究 ,为丰富腐殖质化学提供基础性资料 。实验结果表 明:在 自然土壤 HM 各组分中以 HMr 为主 ,其次是 HMi ,含量最少的是 HMc 。通过 HMi 和 HMc 的光学性质比 较得出 HMi 的分子结构较简单 ,HMc 分子结构相对较复杂 ,加玉米秸秆培养后新形成的 HMi 、HMc 的分子结 构比自然土壤中的简单 。红外光谱结果表明 ,与自然土壤相比加玉米秸秆培养后新形成的 HMi 、HMc 的脂族 性最强 , 自然土壤中 HMi 、HMc 的脂族性强弱顺序为 :风沙土 黑土 草甸土 。 关键词   胡敏素 ;铁结合胡敏素 ;粘粒结合胡敏素 ;分组 ;光学性质 ;红外光谱 中图分类号   S153      文献标识码   A   腐殖物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体 ,约 占土壤有机 酮分离法[4 ] ; 重液 、超声波分散法[7 ] ; Pallo 法[8 ] 等 , 质的65 % ,是土壤中所特有的一类特殊的高分子化 其中 Pallo 法在操作上比较繁琐 ,但较详细地 、科学 合物 ,是土壤具有结构和生物学活性的物质基础 ,具 ( ) 地将 HM 区分为铁结合胡敏素 HMi 、粘粒结合胡 有重要的肥力和环境调节功能 , 因此对腐殖物质的 ( ) ( ) 敏素 HMc 、继承性胡敏素 IH 和高度发育胡敏素 研究 ,在农业生产 、环境解毒 、二氧化碳减排等方面 (DH) 四种不同类型的组分 。与可溶性的腐殖物质 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 组分相类似 ,HM 和 HA 都是由 C 、O 、H 、N 等元素组 土壤腐殖物质根据其在酸碱溶液中的溶解度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