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孩子艺术感.doc

发布:2017-05-23约2.98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艺术感   “未来世界属于高感性族群。传统的左脑技能依然重要,但现在还需要另一套截然不同的、更重要的能力――右脑技能,即艺术感、共情感、创意及全局思维能力。” ――(美)丹尼尔 由于长期受到偏科学、技术、语言、理性教育理念的影响,“右脑技能”可以说是大多数中国成年人的短板,所以家长们常常会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带孩子接触艺术一头雾水,无从下手 身为一位艺术教育工作者以及一个4岁孩子的母亲,我很能体谅父母在忙碌的工作之余面对一个完全不熟悉的领域的那种彷徨,所以给大家准备3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艺术、启发美感、开发右脑技能的方式,这也是我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一起共同编织起来的美感生活记忆 “艺术感的日常”:让孩子用艺术的眼光看待日常生活 提到“艺术”,大家就会联想到绘画、书法、钢琴、小提琴、芭蕾舞等艺术类型的活动。我要说的是,“艺术感”才是所有艺术类型背后共通的感知法则,那是“艺术”之所以是右脑技能的关键所在!所以,学艺术项目不等于培养艺术感!送孩子去上艺术课之前,你必须要给自己做好心理建设:不要用成果评价孩子!不要用功利心来对待孩子的任何创作! 3~7岁各阶段艺术创作特点: 3~4岁: 孩子还在涂鸦期,如果你用自己以为看得懂的符号来理解孩子的画,他会以为这就是你对他的期待,最后他就只会复制你的逻辑。我常常听到一些爸妈(特别是爸爸)看孩子画的时候会说:“你在画什么呀?我怎么都看不懂啊……” 这个世界的图像表达,应该有无限的可能性。身为照顾者,你的态度很容易会成为阻挡孩子创意的障碍。试问,如果你看得懂的都是“左上角的太阳和一棵貌似棒棒糖的树木”那样的画,而可能你画出来的图形也都是这样,怎么可能会开启孩子的创意?! 5~6岁: 孩子有了更好的逻辑组织和手部控制能力,会表达自己对世界的奇幻想象,而且开始能把那些脑海里的想象做出来,可以说到了“创意无限爆发”的时期 你如果给他基本的材料,而不是设定好有固定功能的玩具,他的世界将有各种各样神奇的事情发生 6~7岁: 孩子开始上小学了,这是一个相当关键的变化期,习得各种知识的同时,有时候反而显得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如从前了!这时候,你必须要帮他保持对世界的开放态度,这是学校教育最难达到的部分。因为学校里同学之间的压力会让孩子习惯或者依赖采取相似的回答模式。另外,学校必须用考核来评量孩子的学习成果,这是群体教育的必然导向,如果连父母都无法提供有创造力的开放学习空间,他们很快就社会化,并且失去了想象和创造的勇气 可以这样实施―― 买大型家电拆下来的纸箱、饮用水喝完后的水桶、卫生纸用完以后的卷筒、鞋盒……日常生活很容易累积这些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垃圾”。如果你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在周末选定一段时间,用胶带、剪刀把这些“干净的垃圾”进行组装,孩子就能慢慢学会用“艺术的眼光”看待日常 我的实操案例―― 选定一个主题,最好与你们最近共享的特殊经验有关。我儿子刚满3岁的时候,我带他去旅行。回来之后我对他说:“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度假村吧!度假村有什么特点呢?”儿子说:“有又大又舒服的浴缸;有弹性很好、可以滚来滚去的床;房间的小冰箱里,放了很多好吃好喝的……”然后我们一起用纸箱、水桶、盒子、瓶瓶罐罐把度假村的回忆做了出来,旅行的记忆突然就变成了创作,日常就变得非常有艺术感了! 这种做法形成习惯以后,等孩子再大一点,你已经不需要亲自跟他一起做了,他自己会在这些日常垃圾中寻找到乐趣,甚至再创作出可以解决他收纳问题的小手工。你也不见得一定要好好保留这些东西,因为那些本来就是垃圾,就算玩腻了丢掉了也不可惜。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可以以一种很放松的心态把这些创作当作游戏,这比画一张所谓“漂亮的画”更有创造的潜力,更能发挥艺术感! “艺术感的陪伴”:让孩子感受人与人的交往充满了故事 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大部分都在“陪伴”。在漫长的陪伴时间中,你都在做什么呢? 可以这样实施―― 强烈建议用一些“故事”来丰富这些陪伴的时间 我常鼓励父母们,要多练习如何对孩子讲故事,并且用故事和戏剧来解决你们之间的情绪问题。我说的“讲故事”,并不是指拿一本故事书念给孩子听,而是时时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有故事感的经验 我的实操案例―― 我喜欢和儿子一起去公园走走,采集植物标本、感受四季的变化。儿子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出题目让妈妈讲故事。他会说:妈妈你讲一朵白色小花的故事吧!讲一个落叶的故事吧!讲一个云朵的故事吧……随处看到什么他就要我说什么。接到题目的我,必须要马上即兴发挥故事的内容。我说故事常用的方法是把孩子出的题目拟人化,然后给故事主人公一个需要面对的难题,故事的发展,就是主人公如何解决他心中的难题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