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十一章耳聋及其防治.ppt

发布:2015-09-15约2.24千字共3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一章 耳聋及其防治 三明市第一医院 高明主任医师 耳聋是听觉传导通路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导致不同程度听力损害的总称。 耳聋分类:根据耳聋的发生部位与性质,可分为传导性聋、感音神经性聋、混合性聋。感音神经性聋按病变部位还可再分为中枢性聋、神经性聋和感音性聋,但目前临床仍将三者合称感音神经性聋。 耳聋分级:听力损失26~40dB为轻度聋,41~55dB、56~70dB、71~90dB和91dB依次为中度聋、中重度聋、重度聋和极重度聋。 耳聋特征:1、突发性聋与进行性聋 2、器质性聋与功能性聋 3、先天性聋与后天性聋 4、耳聋与语言 5、耳聋与全身疾病 第一节 传导性聋 经空气径路传导的声波,受到外耳道、中耳病变的阻碍,到达内耳的声能减弱,致使不同程度听力减退者称为传导性聋。 病因:1、炎症 2、外伤 3、异物或其他机械性阻塞 4、畸形 治疗:传导性聋病因较明确,诊断不难,可根据病因进行相应治疗。 第二节 感音神经性聋 内耳听毛细胞、血管纹、螺旋神经节、听神经或听觉中枢的器质性病变均可阻碍声音的感受与分析或影响声音信息的传递,由此引起的听力减退或听力丧失称为感音神经性聋。 病因及临床表现: 1、遗传性聋系继发于基因或染色体异常等遗传缺陷的听觉器官发育缺陷而导致的听力障碍。 2、非遗传性先天性聋指由妊娠期母亲因素或分娩因素引起的听力障碍。 3、非遗传性获得性感音神经性聋。 发病率占临床确诊感音神经性聋的90%以上,有药物性聋、突发性聋、噪声性聋、老年性聋、创伤性聋、病毒或细菌感染性聋、全身疾病相关性聋等。 ⑴药物性聋:是因抗生素、水杨酸盐、利尿类、抗肿瘤类等药物应用过程或应用以后发生的感音神经性聋。 ⑵突发性聋: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聋,多在三日内听力急剧下降。 ⑶噪声性聋:指急性或慢性强声刺激损伤听觉器官而引起的听力障碍。 ⑷老年性聋 ⑸创伤性聋 ⑹病毒或细菌感染性聋 ⑺全身疾病相关性聋 ⑻某些必需元素代谢障碍与感音神经性聋 ⑼自身免疫性内耳病与感音神经性聋 诊断及鉴别诊断 预防及治疗: 1、预防:感音神经性聋的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也更为有效。 2、治疗:治疗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适时进行听觉言语训练,适当应用人工听觉。 ⑴药物疗法 ⑵高压氧疗法 ⑶手术疗法 ⑷助听器选配 ⑸人工耳蜗植入 ⑹听觉言语训练 第三节 混合性聋 中耳、内耳病变同时存在,影响声波传导与感受所造成的听力障碍称混合性聋。混合性聋可由同一疾病引起,如耳硬化中期、爆震声导致鼓膜穿孔及内耳损伤、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炎等。混合性聋亦可因不同疾病引起分泌性中耳炎伴老年性聋、听骨链中断伴突发性聋、粘连性中耳炎伴梅尼埃病等,既有中耳也有内耳功能障碍。 第四节 功能性聋 功能性聋又称心理性聋、非器质性聋、癔病性聋、假性器质性聋、假性神经性聋、精神性聋等。临床表现一般特点如下: ①多为双耳突然或缓慢起病; ②有明显精神错乱; ③全聋者耳蜗瞳孔反射或耳蜗眼睑反射消失; ④可伴外耳麻木; ⑤睡眠中耳聋继续存在; ⑥语声不因耳聋而改变; ⑦测试时回答问题刻板、缓慢; ⑧前庭功能正常; ⑨可伴有视觉障碍; ⑩治疗效果之佳出人意外。 第五节 伪 聋 伪聋即装聋,听觉系统无器质性病变,听力正常。 第四章 噪声性聋 噪声性聋 是因长期接触噪声刺激所引起的缓慢进行的感音神经性聋,又称慢性声损伤,它有别于由一次或多次高强度脉冲噪声瞬时暴露所引起的急性声损伤,如爆震性聋。 噪声污染已被认为是世界性七大公害之首。 对听觉系统的损害属特异性损害。 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及对心血管、消化、神经、内分泌系统和精神、心理造成的损害,属非特异性损害。 噪声对听觉损害的有关因素 1、噪声的声学特性 (1)噪声强度:强度越大,听力损伤出现越早、越严重; (2)噪声频谱:高频较低频损害大,窄带比宽带损害大; 不同频带的噪声对听阈影响各不相同。以4000Hz左右的听阈受损最早、最明显。 (3)脉冲噪声:脉冲噪声比同等声级的持续噪声危害重;持续噪声中非稳态噪声比稳态噪声危害大。 2、噪声的环境 3、个体情况: (1)暴露时间; (2)个人防护; (3)性别与年龄; (4)耳病情况; (5)遗传因素; 噪声对听觉系统的作用机制 噪声对听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听敏度下降,听阈升高; 听阈改变可分为暂性阈移和永久性阈移两种; 暂时性阈移是指人短时间暴露于强噪声后引起的听力下降,在返回安静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