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执行力”的思考.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提高“执行力”的思考
辽宁路街道统计科科长:李永蕾
随着统计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统计数据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统计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国家统计局马建堂局长要求统计部门要实现“三个提高”,即提高统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这将是统计系统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主线。面对统计工作发展的最新形势和要求以及践行“三个提高”的标准,迅速提高统计系统的整体执行力是当务之急。只有统计人员的执行力提高了,贯彻落实各级领导的工作指示和要求,开创统计工作的新局面才能贯彻落实到位、创新提高到位、监督保障到位。
青岛市党校教授讲授的《执行力》,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提高了我对执行力的认识,增强了做好本职工作的紧迫性和责任感,对今后的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作为街道统计科长,既要深入学习、领会国家和省、市、区统计局领导的讲话精神,又要结合区情、街情,在全区经济建设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开展创新工作,确保“保增长”等各项重点工作顺利完成,就需要以提高自身的执行力为突破口,不断提升自己和科室人员及社区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科室的负责人,既属于兵头将尾又是上传下达的中层枢纽,因此在接到领导的指示后,如何更好的贯彻理解领导的意图,带领科室人员更好的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就需要在执行力方面下一番功夫。
要学会提高执行力,必须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我”的执行力问题。第二,“我”的领导力问题。第三,“我们”的执行力问题。
关于第一和第二强调的“我”的执行力和领导力,说的是个人。作为中层枢纽,贯彻执行领导意图的工作能力并指导、部署、带领统计人员完成工作的领导水平的问题。它反映的是“个人”的能力、水平、作风、素质等综合方面的问题。如果一个人自身定位不准确、不会识别轻重缓急、说话说不清楚且听事听不明白的人,是没有资格谈执行力的问题的。关于第三强调的“我们”的执行力的问题,说的是在第一和第二提升“我”的执行力和领导力的基础上,提高集体、团队和整体执行力的问题。顺序是“先个体再集体”逐步提高的问题。
反思以前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提高自己的执行力和科室及社区统计人员整体的执行力,我想主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一个人要明确自己的定位而不能错位。首先定位准确是非常重要的。定位不同,做法不同。工作中首先要明确自身定位后,再明确职责和目标。对上,要对街道领导负责,对下,要对科室人员负责。作为一名科室管理者,要及时转变角色,做好定位,明确职责和目标定位是大的方向而不能出错。
其次,要抓“关键的少数”。第一是抓住关键业务的关键环节;第二是抓住能完成关键任务的关键人员。在统计工作中,要牢牢抓住关键业务。如 “双基”工作和保增长工作就是统计业务的关键环节。所有业务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两个中心来推进的。
在抓住能完成关键任务的关键人员方面,曾听过非常著名的80/20原则,即80%的结果是由20%的人/事情/资源带来的。也可以从管理角度理解为,部门或团队中20%的关键人物决定着80%的业绩和水平,他们是核心和重点关注的对象。但我认为,这条原则虽没错,但不能过于依赖于个人,从组织的角度和培养的角度来讲,必须要提高团队中每个人的执行力,将团队中每个人都尽量打造成“多面手”。
溯及以往,在对社区统计人员的培养上,我曾想了很多办法和措施。从制度上,制定奖励机制,一段时间后就要轮岗,能者上,庸者下。今年社区换届后,统计员几乎大换血,但仍然能够平稳过渡,不出问题,这方面的努力没有白费。今后,还要在提高年轻同志的执行力方面多下功夫。
第三,做事“计划性”要强,要学会“时间管理”,提高监督和保障措施。要明确任务并加强考核,即做事一定要先明确轻重缓急,对集体工作的安排,计划性一定要强。对科室近期、远期、全年的工作重点都要提前滤清思路、明确重点工作和非重点工作。结合市区每年的“规定动作”,都要提前进行思考和梳理,我也体会到了“计划性强”的好处,那就是一切都能按部就班,即使突然布置临时紧急任务,也不会忙乱而不出成效。从我自身做起,每年、每季、每月的工作计划都认真制定。在科室管理方面,要求科内同志每月上报“个人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报告单”,自己报告本月工作完成“好坏”情况并提前安排下月工作计划,同时我再针对每月出现的问题提出意见,保证每项工作尽量完善完美。通过这些措施,使得科室人员和社区工作两条线的计划安排实现了“一月一安排”、“一月一督查”、“一月一提醒”、“一月一反馈”的“四个一”的计划、监督、考核、反馈的保障机制。
人都有惰性,关键是如何在调动积极性的同时,强化监督和保障措施。让下属自发的工作即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比较困难。这方面,我在统计各项工作上,都采用了“时间管理”的方法。通过结合全年保增长重点工作以及年定报等常规工作任务的具体化、明晰化,把工作层层分解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