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的不连续面.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上天有路,入地无门”,是指人类向自己脚下的探索要远难于向头顶上的探索!地球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目前主要是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及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了解地震波分类及特点,知道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点。 2.熟悉地球内部圈层;知道软流层、岩石圈。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研究理论———地震波 ?概念、分类和特征 2、划分依据———不连续面 3、地球内部圈层 ?地壳、地幔和地核:厚度范围、 物质状态和组成、分层 注:软流层、岩石圈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2、水圈 3、生物圈 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纵 波 横 波 分类 特点 传播速度 所经物质状态 共同点 纵波 横波 较快 较慢 固体、液体 固体 波速都随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 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在海洋中航行的人的感觉呢?并说出你判断的理由 1、地震波: 地震的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不连续面 1、在地下33KM和2900KM处地震波波速变化有什么特点? 2、我们可从中推测出地球内部的哪些信息?3、据波速的化,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哪几层? 上地幔 下地幔 层 软 地球内部圈层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 波速变化 物质状态/组成及特征 莫霍面 古登堡面 33KM 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大陆厚海洋薄,地势越高越厚 地幔 上地幔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内核 固态; 铁镁含量由上而下增加 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液态、铁镍 固态、铁镍 900KM 5100KM 2900KM 温度压力往内均增大 突然 加快 纵波迅 速突然 下降, 横波消 失 3、地球内部三大圈层: 地壳 硅铝层 硅镁层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大 气 圈 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气体和悬浮物质,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 水 圈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水圈里的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生 物 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组成生态系统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及比较: 1.据地震波信息推测岩浆源地可能在哪里? 其物质形态是液体吗? 并说明其判断依据。 2.说出岩石圈的范围。 3.读下图:地壳的厚度分布有什么规律?硅铝层和硅镁层的分布有何不同? 4.地球磁场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地下约60~250 千米深处),这里温度很高,超过物质熔点,岩石物质处于塑性状态,局部地区发 生熔融流动,该层在地质学中称为软流 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 地之一。 外核中液态铁的流动 水 圈 生 圈 物 大 气 圈 6.B圈层是一个( ) A.不连续、规则的圈层 B.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连续、规则的圈层 D.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5.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定义、分类及特征 地壳、地幔、地核三大圈层比 较,软流层的位置、特征、地 理意义 划分 地幔 依据 地壳 两个不连续面 地核 地球的外部圈层 水圈 生物圈 大气圈 物质形态 空间分布 相互联系 1. 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横波传播速度快于纵波 B. 纵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C. 横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D. 纵波、横波波速均随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 D 课堂练习 2.下列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地球外部可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 B. 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小 C.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