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探讨.doc

发布:2018-01-29约4.07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探讨 浙江暨阳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地震事件的不断发生及我国建筑的快速发展,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和关注。在结构抗震设计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建筑规范设计,满足抗震要求,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设计安全性高、稳定性强,能够满足抗震要求的建筑物,还需要相关准则的不断优化,适应新形势新标准的要求,提升我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高水平。本文就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方法;稳定性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受人们显著改善的生活水平影响,建筑业在发展中迎来了巨大的机遇,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开始投入建设高层建筑,以此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地质条件各有差异,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具有稳定的地壳结构,一些地区频发地震类灾害,而建筑物层数增加所带来的结构脆弱性却是固有的,一旦这类建筑遭遇地震灾害,便会使居住其中的人们面临生命危险。因此,当前的建筑必须重视起抗震性能的设计,以“牢固”和“稳定”为抗震设计方向,最大限度地为人们的生命提供安全保障。 一、选择恰当的场地、地基和基础形式 基于建筑工程项目的抗震设计工作来说,其结构的合理设计和优化不仅仅要着眼于建筑工程项目自身结构,还需要重点从相关的场地、地基和基础形式进行相应的科学要求,选择恰当的场地、地基和基础形式也是保障其抗震性能的一个关键条件。 (1)针对不同的建筑场地类别情况,建筑物应选址在对抗震有利和岩土地震稳定的场地上。尽量避免建在软弱土、液化土、非岩质的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明显不均匀的土层等抗震不利的地段,若无法避免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场地地质情况进行处理。不应在危险地段(指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裂、地陷、泥石流等地段)建筑甲、乙、丙类建筑。这些都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最基本的概念常识,在结构抗震设计中应严格贯彻执行。 (2)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地基和基础而言,要详细的阅读建筑场地的《岩土工程勘查详细勘查报告》,在地基和基础设计时,同一结构单元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比如同一栋主楼一些基础以粉土层为地基,一些基础以岩石为地基,对建筑的结构抗震十分不利,这是基础设计中应该避免的。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对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不含黄土)的地基,除6度设防外,应进行液化判断(土的液化是指地下水位以下的上述土层在地震作用下,土颗粒处于悬浮状态,土体抗剪强度为零从而造成地基失效的现象);存在液化土层的地基,应采取消除或减轻液化影响的措施,以免发生地震时,建筑物整体倒塌。 切实保障建筑工程项目的场地条件对抗震有利,地基具备着理想的稳定性,基础设计选型合理,这样才能够保障上部结构的安全性,提升抗震效果,为建筑上部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打好基础。 二、建筑平面布置的科学安排 建筑是否采用了高规则性的平面设置,对于建筑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为建筑设计平面布置方案时,应严格遵循“高抗震性”的设计原则。 具体说来有三点:其一是建筑主体应该具有足够强的抗压性,其侧方向的受力结构不会在剪力的持续作用下发生变形,而是以均匀受力的状态承担主体结构的稳定性;其二是对建筑物主体作抗侧力结构的布置时,应保证建筑物主体在抗侧力结构所在一侧的分布强度是一支的,即所在侧的各个部分在受力上都是均匀的;其三建筑物主体在布置抗侧力结构时,应保证该侧力结构在刚度上与周边内的结构体系是相等的,并在抗扭刚度上也有很高的数值。 以我国大部分建筑为例,除了一些有特殊立意的建筑外,我国大部分建筑均具有鲜明的对称性,这种设计不仅是为了美观与施工简便,也是一种对建筑平面的规则性设计。这一类型的建筑在面对地震时,可以将接收到的能量均匀分配在整个建筑上,冲击力也被均匀分配到建筑物两端,而本身在建筑物两端做好的抗震设计便可以发挥作用,对建筑物结构提供强力的保护。 三、对建筑结构体系的合理选择 对于建筑结构设计而言,最为核心的内容便是建筑结构体系,对该体系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与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挂钩。若要选择最适宜的结构体系,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要对基本的图纸进行详细且明确的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结构体系放在一起进行分析,以验证二者之间的相合性。这是因为二者如果相合性良好,那么可以实现建筑结构对地震作用途径的合理传递,简单的说,便是在地震时,通过抗震设计使建筑结构将地震带来的冲击力分散开来,避免建筑结构被摧毁,减少因地震带来的损失。若问详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