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以及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熟悉电子电路、信息获取及处理、控制系统、系统运行等等工程技术基本方法,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具备电子信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教师基本素质和修养,能在电子信息领域从事科研、产品设计与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并能适应在中等学校从事电子信息、通用技术与设计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及特色
本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和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类型、特色
培养具备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具有竞争和团队精神,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多元化人才,服务惠州及周边地区电子产业。
(二) 知识结构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基础;
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子电路、信息获取及处理、控制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基本原理与应用等;
3、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
4、了解国家与本专业相关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
(三)能力结构
1.掌握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
2. 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
3.获得良好的系的分析、设计和开发等方面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综合能力;
3、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4、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四)素质结构
1.品格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与道德素质;
2.科学与文化素质:了解人类文明史和科学发展史,了解西方文化;熟悉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基本的文学、艺术知识和修养;基础科学技术知识等;
3.心理素质:具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具有较强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我调节控制心理的能力,具有科学的信念,坚韧的毅力,奋发的精神等;
4.身体素质:健康的体魄和乐于锻炼的行为习惯、运动机能素质与抗疾病素质;
5.工程素质: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工程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踏实的作风。
(五)职业资格要求
鼓励学生选择考取层次适合、与专业相关且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资格证书,如硬/软件工程师证、PCB设计工程师证、电工(高级)证、家用电子产品维修证、用户通讯终端维修证、嵌入式工程师证等。
三.学制与学位
修业年限: 学制四年,学生也可在4-6年完成学业。
授予学位:工学士学位。
毕业最低学分:155学分。
毕业规定:本专业本科生在毕业时应达到德育培育目标和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要求,获得毕业最低总学分155学分,其中课内必修课程77学分,选修课程51学分,独立开设的实践教学环节27学分。
四.主干学科
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五.主要课程
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电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通信原理、光纤通信、现代交换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专业英语等
六.自主学习课程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数字图像处理
七. 全英/双语课程
数据库原理、数字信号处理
八.学时与学分
课程结构和学分一览表
课程结构 学时 学分 理论 实践 理论 实践 公共必修课程平台 466 242 28 12 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418 0 23 0 专业主干课程平台 214 58 11.5 2.5 自主拓展课程平台 专业限选课程 374 118 22 3 专业任选课程 300 94 17 3 博雅课程(跨专业、跨系、跨校选修课程) 64 0 6 0 实践教学平台 课内实践课程 54 27 课外拓展课程 4 总计 1836 556 107.5 47.5 最低毕业学时 2392 最低毕业学分 155
九、教学进程计划表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12级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
1、理论教学 课程类别 课 程名 称 学分 总学时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考核方式 开 课 学 期 及 周 学 时 开课单位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公共必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 2 32 30 2 E 2 思政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48 36 12 E 3 思政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5 96 64 32 E 4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