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八章精神疾病的治疗与护理-.ppt

发布:2018-02-17约1.94万字共13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8章 精神疾病的治疗与护理 学习目标 1.了解各种抗精神障碍药物的种类、适应症、禁忌症及不良反应;了解电休克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 2.理解心理治疗的原则、方法;理解电休克治疗的护理与康复治疗及其护理。 3.掌握精神病药物治疗过程中的护理程序;掌握心理治疗过程及其护理与工娱治疗及其护理。 精神疾病是多种原因引起的精神活动障碍一类疾病的总称。 精神卫生服务需求?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1%  1600万 常见精神障碍   15岁以上成年人 14% 心理行为问题    例如:互联网使用问题 灾后心理援助  促进心理健康 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与脑内神经递质的异常有关: 1. 精神分裂症:脑内DA、5-HT功能增强。 2. 抑郁症:特定脑区5-HT或NE功能减弱。 3. 躁狂症:特定脑区5-HT减弱的基础上NE增加。 精神疾病治疗的特点 (一)精神疾病治疗是把有精神障碍的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治疗。 (二)由于患者的自知力丧失、否认有病、甚至拒绝治疗,因此精神疾病的治疗需靠医务人员的说服,有时要进行强制性治疗。 (三)精神治疗占重要地位,对于心因性精神障碍来说,精神治疗可作为病因治疗而首选;其它精神疾病治疗也要在适当时机进行必要的心理治疗。 (四)病因疗法少,而对症治疗居多。由于很多精神疾病的病因未明,目前采用的药物治疗或其它疗法也均属对症治疗范畴。 精神疾病治疗的特点 (五)治疗效果的判断要比躯体疾病困难得多,缺乏客观的观察与指定指标。近年来采用的症状量表(Rating Scale)记点的方法评定,但还是相对的,人为因素的成分较大。 (六)重返社会是精神疾病治疗的目标:随着药物疗法和生活疗法的发展,患者若能坚持维持治疗,一般能保持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种状态称社会的缓解状态。精神疾病的治疗当然是以疾病的完全缓解为最终目标,但使其达到社会的缓解状态、维持其社会生活也是按时完成期内重要的目标,因而需要药物的维持治疗及有助于康复的社会防治制度。 精神疾病的治疗原则 (一)综合治疗原则: 生物学治疗措施(如药物治疗或抽搐治疗) 心理学治疗措施(如精神治疗或行为治疗) 社会学治疗措施(如家庭治疗和环境治疗) 符合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 (二)持续治疗原则: 精神疾病多系慢性疾病,其治疗与康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应有长期治疗计划。 包括急性或亚急性精神障碍;在症状缓解后的巩固疗效和防止复发等,都需要持续的医疗帮助。 精神疾病的治疗原则 (三)治疗个体化原则: 每个患者的生理情况、心理素质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各不相同,即使诊断相同,也要因人而异。 为每一具体患者制订出具体的治疗方案,并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精神疾病的治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19世纪以前基本是个空白 从20世纪开始精神疾病的治疗有了较大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躯体治疗、物理治疗,如胰岛素休克、电休克、发热治疗、水疗 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治疗(Insulin therapy)是给患者肌肉注射一定剂量的普通胰岛素,致机体出现一系列低血糖反应,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胰岛素昏迷疗法(insulin coma therapy,ICT)又称胰岛素休克疗法,在30年代中期至50年代初期曾盛极一时。由于疗效不比精神药物更好,操作技术复杂,治疗期长,费用昂贵,还可能发作严重或致死的并发症,致使ICT的应用已越来越少。 胰岛素治疗 (一)方法:患者于晚8时禁食,次晨空腹肌肉注射一定量的普通胰岛素一般首次剂量为8~10U,以后每日增加10~20U,直至出现昏迷反应为止。昏迷剂量为60~200U,最高不超过400U。当出现昏迷反应、心率过缓或过速、心律不齐、收缩压低于12kpa或高于21.3/13.3kpa、呼吸困难、癫痫大发作或发烧时,应立即终止治疗。补糖量按每U胰岛素用糖0.5~1.0g计算,配成10%~30%溶液鼻饲,或静脉注射25%~50%葡萄糖液20~40ml每周治疗6次,40~60次昏迷为一疗程。 胰岛素治疗 (二)适应症:①精神分裂症妄想型与紧张型疗效最佳,单纯型最差。②更年期偏执型状态。③躁狂症。④其它疗法无效的各种精神病。 (三)禁忌症:全身性急性感染,心、肝、肾、胰腺、甲状腺或肾上腺疾病,溃疡病活动期,严重骨关节病,肺脓肿,支气管炎症或扩张,以及妊娠,肥胖或身体过弱者。 (四)常见并发症:癫痫大发作、迁延性昏迷,继发性低血糖或继发性昏迷,吸入性肺炎心力衰竭,胃出血或过敏反应等。 改良胰岛素治疗 改良胰岛素治疗(modified insulin therapy)又称胰岛素低血糖疗法(insulin hypoglycemic therapy)。方法基本同ICT。胰岛素治疗剂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