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非正规学前教育主要特点及启示.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孟加拉非正规学前教育主要特点及启示
非正规学前教育是指由政府或个人发起,针对无法接受正规学前教育的0岁~6岁儿童,特别是处境不利儿童,依托社区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学前教育的形式。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03年统计,作为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孟加拉有两千万五岁以下儿童,其中50%左右处于营养不良且面临严重教育资源短缺。学前教育的缺乏,不仅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也间接导致了因入学准备不足,儿童进入小学后的高辍学率。为了打破因为缺乏教育而导致代代相承的贫困,为贫困地区幼儿提供良好的健康护理和早期教育,20世纪80年代起,非政府组织开始在孟加拉开展非正规的学前教育。在缺乏正规学前教育的背景下。非正规学前教育规模发展迅速,且逐渐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一、孟加拉非正规学前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非政府组织是主要兴办力量
孟加拉的非正规学前教育主要由国内非政府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兴办。1987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孟加拉设立一系列附属学校(Satellite Schools)中就包括一个设立学前班的项目,这标志着孟加拉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开始。此后,越来越多的非政府组织介入非正规学前教育相关项目,现在,已有数百个非政府组织在100000多个村庄开展了非正规学前教育的项目。其中主要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包括美国儿童救助会、英国儿童救助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F)和国际计划;国内的非政府组织主要有孟加拉农村发展委员会(BRAC)、DAM(Dhaka Ahsania Mis-sion)、GSS(Gonosha Sangstha)等。由于政府没有把学前教育纳入教育系统,没有经费预算和专管部门,也没有出台与学前教育相应的政策法规,非政府组织承担着学前教育的主要责任。以幼儿班(Baby Class)为例,此类幼儿班附设于小学中,是孟加拉学前教育的主要类型,但政府却并没有提供专职教师,也没有相应的课程大纲、课程标准和教材,甚至没有专门的教师,有的幼儿班虽然设立在公立小学,但并未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中。目前,大部分幼儿班是由一些非政府组织如孟加拉农村发展委员会、美国儿童救助会等监管,并提供师资、相应的课程和教材,政府也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其中。
(二)发展规模大,类型多样,能因地制宜
孟加拉非正规学前教育规模较大,发展很快,孟加拉农村发展委员会自1997年参与非正规学前教育以来,到2003年已经拥有7500多个学前教育中心,并计划扩展到16000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吉大港山区有2200个社区工作者,每个工作人员要为20个~25个家庭提供幼儿预防保健方面的知识并制定早期学习计划,基本涉及到了整个吉大港山区。
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办学类型很多,主要类型有幼儿班、幼教中心、家庭学校、游戏小组、日托中心、学前班等。他们注重切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譬如在孟加拉农村,3岁~5岁的小孩经常跟随他们的哥哥姐姐去小学上学,为了照顾这些幼儿,很多小学开设了附属的幼儿班,由没有上课的教师把这些小孩组织起来教授一些简单的童谣、字母或者数字。
在人口分布较分散的贫困山区,非政府组织开办了大量家庭学校,招收当地3岁~5岁的幼儿,以童谣、游戏、字母和数字为主要教学内容,选择当地受过较好教育且有责任心的妇女做教师,并进行定期培训。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则设置了幼教中心,招收3岁~6岁的幼儿,有专门的教师、教学场所、课程和教材,不仅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也对本地区的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和督导,向家长进行营养和早期护理等早教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三)参与机构注重交流与协作,促成政府参与
非正规学前教育在孟加拉的参与机构很多,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社会福利部门、伊斯兰教会、私人教育机构等都参与其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国际非政府组织与国内的非政府组织之间十分注重交流合作。2004年,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起,孟加拉主要参与非正规学前教育的组织共同构建了儿童早期发展联络网(ECDN),作为交流信息、分享经验和相互协作的平台,同时负责对各组织开展的项目进行协调。
孟加拉政府在2003年颁布的《初等教育发展项目Ⅱ》(PEDPⅡ)中肯定了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及其取得的成效,并予以鼓励和提倡,还计划在2002年~2015年分三个阶段共投入8.7亿美元到有关儿童早期发展的各个项目中,并准备逐渐将幼儿班纳入正规的教育系统。到2015年,将纳入80%的幼儿班。通过努力使政府最终参与到非正规学前教育中来,并逐渐将其正规化。
(四)办学质量高,收费低,注重教育质量评估
无论是附设于公立小学的幼儿班还是幼教中心、家庭学校、学前班,基本都是免费的,各非政府组织承担绝大部分费用,并提供教学用具、玩具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