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教学思想.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解读 辽宁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张桂春 张桂春 辽宁师范大学 田家炳教育书院暨教育学院 副院长、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联系方式: 0411; gchzhang@ gchzhang@ 引言 建构主义认识论认为,由于不可能有绝对的知识和绝对的真理,因此,人类的知识必须被认为,是人在社会中通过建构过程获得的暂时有用的成果。 基于这种认识,教学就不应该是传授知识的活动,而应该是帮助学习者建构意义的过程。 简而言之,教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授知识的活动。概而言之,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和灌输,而是知识的加工与转换,是运用各种方法促成认知主体发生主动的知识建构;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介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认知工具;教学环境和和教学任务应该是真实的。 建构主义是从其对知识和学习的理解以及关于交往和互动的思想中来认识教学的。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教育实践是基于人们对世界、对社会、对人及其相互关系的某种基本假设之上的。在这些假设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知识。不同的知识观产生了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从而导致了不同的教育实践。 传统知识论,即客观主义知识论认为,知识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准确表征,知识是现实存在的,是独立于认识者之外的。知识只有在正确地反映外部世界的情况下才被认为是正确的。客观知识就是真理。 在这种认识论思想中,科学概念是与各种事物相对应的,科学命题、原理、定理等是经过科学验证了的对事物的唯一正确的、真实的解释。科学知识是有逻辑的、系统的、相当精确的,并且必须是能够用一套客观的方法加以验证的,而且只有这类知识才算是科学知识。 对于一个人来说,只要掌握了这种知识,便掌握了这个世界的运转法则,便具有了支配世界的力量。知识是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的主要结果。 这种传统的客观主义知识观一直延续到今天,并在指导和左右着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 什么是知识?知识是如何获取的?怎样看待知识?对这些古老的问题,建构主义作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和回答。其见解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和准确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借助于符号系统对客观现实作出的一种“解释”、“假设和假说”,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和标准答案。知识不是一劳永逸静止不变的,知识有其发展性、演化性。“一切知识原则上是建构起来的、始终具有暂时性的……因为认识不可能有准确无疑的开始和准确无疑的终结”(Terhart,1999)。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和认识程度的深入,知识总是不断地被“革命”掉,或者被改写、丰富、升华,并随着人类大脑的进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地对其作出新的解释和假设。 (2)知识不能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规律或法则,知识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而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当我们只依据自己有限的知识、经验来进行意义诠释时,我们无法确定,我们建构出的知识就是世界的终极写照,所以建构主义者回避真理问题。由于每个人的知识是自己主动建构的且不是最终真理,故知识不能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既然知识是个人化与非真理化的,所以,建构主义者主张不用正确与错误来区分人们不同的知识概念,并对普遍化及绝对化的知识概念持怀疑态度。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我们借助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和概念还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和把握,这是因为每一个学习者的认识理解只能够由他自己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并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过程。否则,对知识就不是理解而是死记硬背,或被动复制。知识要求仅仅适合于心灵领域,并在其中被建构,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知识要求。 (4)没有客观的知识,只有主观建构的知识。在这点上,冯?格拉塞斯费尔德的观点是:“没有客观的、真实的知识,而仅仅有主观的、建构的、有用的知识。知识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因为建构主义的知识来源于建构者自身,并且仅仅与建构者自身有关”(Glasersfeld, 1995)。“ 在建构主义教育学以及建构主义认识论那里,仅仅有主观的知识而没有客观的知识。所有知识都是建构的,并且都是个人建构的知识。因此,在自然科学和数学中像‘正确的’和‘错误的’这种概念教师本人不能随便使用。(数学、自然科学和伦理学的)知识所涉及的东西不能提供客观的或者主体间性的有效标准。只有每一个学生感觉到有用性(生存力)才算他自己的经验。每个学生只能建构适合他自己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