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熹平石经历代著录考述.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专业史苑2010(7)●赵立伟(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252059)汉熹平石经历代著录考述[关键词]汉石经;拓本;摹本;著录5同类书籍的留存情况。由《隋书》记载可知汉熹平石考证经拓本在隋代仍有33卷存世,但与梁代所见到的拓[摘要】汉石经拓本六朝梁已见传世,本相比,除《仪礼》松羊传》仍系完帙之外,其他唐中宗后多有散佚。宋代残石出土后,曾有几经拓本已有不同程度的散佚。多种拓本传世,惜均已亡佚。元明以降,汉唐朝初年,秘府仍保存有熹平石经的拓本,相关石经残石及拓本逐渐被人们冷落。清代曾记载见于《隋书·经籍志》《:『自宅编》等书中:有三种拓本传世,今所及见者仅国家图书《隋书·经籍志》:“贞观初,秘书监臣魏征,始收馆所藏“小逢莱阁本”。民国时期曾有多种聚之,十不存一。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石经辑拓本印行,惜多散佚,所幸其中残石方勺留白宅编》:“唐初,魏郑公鸠集所余。十不大多著录于《汉石经集存》一书。建国后所获一。而传拓之本,犹在秘府当时一字石经存者出残石拓本散见于各类期刊。犹数十卷。”[中图分类号]G256黄伯思《东观余论》:“独此一字者乃当时所刻,[文献标志码】E字画高古,精善殊可宝重。开元中,尝藏拓本于御府,【文章编号]1005--8214(2010)07--0089--06以‘开元’二字小印印之,与《法书名画》同藏,盖唐世以前,未录前代石刻,独此见收,其可宝如此。” 汉石经,又名熹平石经、一字石经、鸿都石经,由上述引文可知,唐初拓本仍在秘府应为不争之汉熹平四年(175年)始立,光和六年(183年)刊事实,关于这一时期秘府所藏汉石经拓本的基本情成。经石立于洛阳城南开阳门外太学讲堂前,碑高一况。请看铂日唐书·经籍志》的相关记载:丈有余,宽四尺左右,刻有《:『司易》《尚书》《鲁诗》“伶字石经易篆》三卷;《奎字石经尚书》五卷;《f义礼》《春秋》《从羊传》《论语》7部经书,共有经《今字石经郑玄尚书》八卷衿字石经毛诗》三石46枚,29万字。作为我国历史上首次刊立的石经,卷《今字石经仪礼》四卷《今字石经左传其在学术史、书法史、汉字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经》十卷;《今字石经公羊传》九卷;衿字石经论值,对于经学研究特别是经书用字以及校勘更具特殊语》二卷蔡邕注。”意义。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本文拟对石经在历代著录铂日唐书》编纂于五代时期的后晋,其经籍志》的情况作一详细考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溯各种则以毋煲《古今书录》为蓝本修撰。《古今书录》所拓本、摹本及翻刻本的流传散佚过程。著录的书,是开元年间的政府藏书,因此《旧唐书·1宋以前经籍志》所反映的也应是开元时期政府藏书的实际情熹平石经拓本至迟在六朝梁已见传世,此后部分况,将其与俑书·经籍志》粗略比较我们不难看出,拓本陆续散佚。先看《隋书·经籍志》的相关记载:在由隋至唐初这段时间内,汉石经拓本还没有大量散《隋书·经籍志》:“《一字石经周易》一卷粱有三佚,当时存世的石经拓本尚不在少数。就目前所掌握卷;《一字石经尚书》六卷梁有《奎字石经郑氏尚书》的材料来看,拓本之大量流失,当发生在中宗之时。八卷,亡;《一字石经鲁诗》六卷梁有《毛诗》二卷,王国维《魏石经考》:“徐浩《古迹记》载,中宗亡;《一字石经仪君L》九卷;《一字石经春秋》一卷梁时以内府真迹赐安乐公主、太平公主。下至宰相、驸有一卷;《一字石经公羊传》九卷;《一字石经论语》马等。自此,内府真迹散入诸家,《隋志》所录石经一卷粱有二卷。”拓本之散佚当在此时。”椭书·经籍志》除著录当时的现有藏书之外,同王氏所论虽为魏石经拓本的散佚情况,然汉、魏时著者还通过在书目后作注的方式,反映出东汉以来石经同立于太学门前,历史上曾同时被辗转迁移,史·89·万方数据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专业史苑2010(7)志中又往往同时著录,更为重要的是,据《隋书·经是方勺所云出土自长安的《公羊碑》残石拓本。籍志》汉魏石经拓本隋唐时期曾同藏于秘府。因此,2.3赵明诚所得石经拓本中宗时期流失的拓本应不仅限于魏三体石经拓本,亦赵明诚(1081—1129),赵氏穷其一生收集金石拓应包括与之有相同经历的汉熹平石经拓本。本,并据收集到的资料编成《:金石录》一书,该书卷以上便是魏晋至隋唐时期熹平石经拓本的流传情十六对宋代所出汉石经残石拓本有详细描述。况,王献唐将其概括为:“梁氏秘府,藏拓本最备。唐《金石录》卷十六:“汉石经遗字者,藏洛阳及长初已或不完;中睿而后,益复放佚”。就目前所掌握安人家今所有者才数千字,皆土壤埋没之余,磨的材料来看,王氏之论应该是比较合乎事实的。灭而仅存者尔今余所藏遗字有《尚书》、《公羊2宋代传》、《论锄,又有《诗》、《仪秘。”宋嘉裙年间,洛阳、长安两地曾有残石出土,之《尚书》《从羊传》《论语》《仪丰12四经拓本已见后不久,便有拓本开始出现。宋代金石学盛行,时人于上述方黄两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