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层煤矿井设计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论文 .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目 录
1 矿区概况与井田地质特征 5
1.1 矿井概况 5
1.1.1 井田位置 5
1.1.2 交通 5
1.1.3 地形与河流 6
1.1.4 气象 6
1.1.5 自然地震 6
1.1.6 矿区经济概况 6
1.1.7 水源及电源 6
1.2 井田地质特征 7
1.2.1 矿井勘探 7
1.2.2 井田地层概述 7
1.2.3 井田含煤地层概述 8
1.2.4 井田地质构造 8
1.2.5 井田水文地质特征 12
1.3 煤层特征 12
1.3.1 煤层 12
1.3.2 煤质 14
1.3.3 煤层开采技术条件 15
2 井田境界和储量 19
2.1 井田境界 19
2.2 矿井工业储量 19
2.2.1 储量计算基础 19
2.2.2 全矿井工业储量的具体计算 19
2.3 矿井可采储量 20
2.3.1 安全煤柱留设原则 20
2.3.2 矿井永久保护煤柱损失量 21
2.3.3 矿井可采储量 22
3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3
3.1 矿井工作制度 23
3.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3
3.2.1 确定依据 23
3.2.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23
3.2.3 矿井服务年限 23
3.2.4 井型校核 24
4 井田开拓 26
4.1 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26
4.1.1 确定井筒形式、数目、位置的确定 26
4.1.2 开采水平及带区的划分 28
4.1.3 主要开拓巷道 28
4.1.4 方案比较 29
4.2 矿井基本巷道 34
4.2.1 井筒 35
4.2.2 井底车场及大巷 38
5 准备方式 42
5.1 煤层地质特征 42
5.1.1 煤层特征 42
5.1.2 煤层顶底板组成 42
5.1.3 煤层内主要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 42
5.1.4 煤层上方地形、地貌 42
5.2 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42
5.2.1 采煤方法及工作面长度 42
5.2.2 工作面接替 42
5.2.3 带区内各煤柱的尺寸 43
5.2.4 确定同时生产的数目 43
5.2.5 带区巷道布置 43
5.2.6 生产系统 43
5.2.7 带区巷道掘进 44
5.2.8 带区生产能力和采出率 45
6 采煤方法 48
6.1 采煤工艺方式 48
6.1.1 采煤方法选择的依据和选择原则 48
6.1.2 带区煤层特征及地质条件 48
6.1.3 采煤方法的选择 48
6.1.4 采煤工艺与采空区处理 49
6.1.5 工作面设备选型及其技术特征 50
6.1.6 超前支护方式 54
6.1.7 放顶步距、放煤方式和采放比 54
6.1.8 确定回采工作面长度、推进方向、推进度 54
6.1.9 各工艺过程注意事项 55
6.1.10 工作面吨煤成本 56
6.1.11 回采工作面正规循环作业 56
6.2 回采巷道布置 58
6.2.1 回采巷道布置方式 58
6.2.2 回采巷道断面大小及支护 59
7 井下运输 62
7.1 概述 62
7.1.1 井下运输的原始条件和数据 62
7.1.2 井下运输系统 62
7.2 带区运输设备的选择 62
7.2.1 设备选型原则 62
7.2.2 工作面及顺槽运输设备选型 63
7.2.3 运输能力验算 65
7.3 大巷运输设备的选择 65
7.3.1 确定大巷的运输方式 65
7.3.2 主运输大巷设备选择 66
7.3.3 辅助运输方式的选择 67
7.3.4 矿井辅助运输系统 68
7.3.5 井下换装 69
7.3.6 胶轮车运输 70
8 矿井提升 72
8.1 矿井提升概述 72
8.2 主副井提升 72
8.2.1 主井提升系统 72
8.2.2 副井提升系统 73
9 矿井通风及安全 75
9.1 矿井概况 75
9.1.1 矿井概况 75
9.1.2 矿井通风系统的主要原则和基本要求 75
9.2 矿井通风系统的确定 75
9.2.1 选择通风系统主要考虑的因素 75
9.2.2 各通风系统的使用条件和优缺点分析 76
9.2.3 矿井通风方式选择 79
9.2.4 带区通风系统的要求 79
9.2.5 回采工作面进回风的布置 80
9.3 矿井风量的计算 82
9.3.1 风量计算的标准 82
9.3.2 风量计算的原则 82
9.3.3 矿井风量的计算 82
9.3.4 掘进工作面所需风量 84
9.3.5 峒室所需风量 85
9.3.6 其它巷道所需风量 86
9.3.7 矿井总风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