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G桩复合地基设计及施工方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XXX6#住宅楼CFG桩复合地基处理
技术设计及施工方案
1、工程概况
XXX6号住宅楼位于XXX市平谷区兴谷开发区1号区,平谷区第八小学北侧:建筑物为6层混合结构住宅楼2幢,高约17.55m,无地下室,基础埋深约-1.50m左右。设计要求复合地基处理后修正前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180Kpa,整体建筑平均沉降量不大于30mm,局部倾斜小于0.002
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2.1、场区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XXX慧岩工程勘察有限公司提供的《XXX5号、6号住宅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编号2009-15),勘探深度范围内的土层划分为人工堆积层、新近沉积层和一般第四纪沉积层三大类,并按地层岩性和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进一步划分为8个大层,各土层的基本特征见勘察报告。
2.2、场区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勘察资料,该场区测得一层地下水。第一层地下水类型为上层滞水,初见水位埋深约为2.70m,标高27.37m~28.01m。
该区历年最高水位接近自然地表(1959年),近3~5年最高地下水位标高为地表下1.0m。
该场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
3、CFG桩方案设计
3.1、方案选择
由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可知,基础底板所处的土层天然地基承载力及变形量均不能满足上部结构的要求,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加固处理。
综合上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并结合勘察报告建议及设计要求,采用CFG桩复合地基处理方案。该方案具有施工速度快、成本低、质量易保证等特点。
3.2、设计依据
1. XXX慧岩工程勘察有限公司提供的《XXX5号、6号住宅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编号2009-15)(电子版);
2. 设计单位提供的复合地基设计相关参数(2010年5月);
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6.《XXX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01-501-92);
7.《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规程》(JGJ/T93-95);
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9.《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复合地基技术规范》Q/TY06-1997;
10.《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3、单桩承载力标准值计算
单桩承载力标准值RK可按下式计算,桩径为400mm。
式中:
UP——桩的周长,m;
qSi——第i层土与桩体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kPa;
hi——第i层土厚度,m;
qp——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kPa;
Ap——桩的截面面积,m2;
k——安全系数,取2.0。
经计算,单桩承载力标准值RK为340KN,考虑地下水、施工等影响因素,设计时按320KN计算。
3.4、桩的布置
在已知天然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单桩承载力标准值和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条件下,可按下式求得复合地基面积置换率m:
式中:
fsp.k——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m——面积转换率;
fk——天然地基承载力标准值,kPa;
β——桩间土强度发挥系数,取0.75;
Rk——单桩承载力标准值,KN;
Ap——桩的截面面积,m2。
经计算可求得置换率为0.040。根据公式:
式中:
m ——面积置换率;
——桩身平均直径,400mm;
——每根桩分担的处理地基基础面积的等效圆直径;
de=1.13s;
s ——桩间距。
采用正方形布置,可求得对应的桩间距为1.78m。考虑到沉降须满足设计提出的不大于30mm的要求、墙下条基的形状以及布桩要求和方式,实际布桩时采用正方形、矩形布置,桩间距为1.50m、1.40m。
3.5、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验算
按下式可验算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标准值
式中:
β为桩间土发挥系数,取0.075;
fK为桩间土承载力标准值,kPa;
Rk单桩承载力标准值,KN。
经验算,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满足设计要求。
3.6、 桩体强度设计
由桩顶应力,可得。
桩体标号R28按不小于3倍桩顶应力确定。
由R28≥3σP,并考虑CFG桩施工工艺,桩体强度确定为C20,坍落度为18~20cm。
3.7、CFG桩复合地基设计参数
根据以上计算,确定CFG桩桩径400mm,保护桩长0.50m,有效桩长为9.0m,桩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