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大《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基础》判断与选择题整理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2
一、判断题
A(×)按输出轴的转角误差最小原则,减速链传动中,从输入端到输出端的各级传动比应按“前大后小”分配。
A(√)按最小等效转动惯量原则设计时,各级传动比的分配应为前小后大。
B( × )闭环伺服系统中工作台的位置信号仅能通过电机上的传感器或是安装在丝杠轴端的编码器检测得到。
B( × )步进电动机的转动惯量越大,同频率下的起动转矩就越大。
C( ×)产品的组成零部件和装配精度高,系统的精度一定就高。
C( ×)采用偏心轴套调整法对齿轮传动的侧隙进行调整,结构简单,且可以自动补偿侧隙。
C(√ )齿轮传动的啮合间隙会造成一定的传动死区,若在闭环系统中,传动死区会使系统产生低频振荡。
C(√ )重复性是传感器静态特性指标之一,反映传感器输入量按同一方向做全量程连续多次变动时,输出输入特性曲线的不一致性。
C( × )迟滞是传感器的一种动态误差,是由于在传感器的正反行程中的输出输入特性曲线不重合引起的。
C( × )迟滞是传感器静态特性指标之一,反映传感器输入量按同一方向做全量程连续多次变动时,输出输入特性曲线的不一致性。
C( ? )采用消隙机构,可以减小或消除回程误差,减小机械系统的传动误差。
C( × )采用虚拟样机代替物理样机对产品进行创新设计测试和评估,延长了产品开发周期,增加了产品开发成本,但是可以改进产品设计质量,提高面向客户与市场需求能力。
C( ×)传动轴在单向回转时回程误差对传动精度没有影响。
C( ×)传动机构的转动惯量取决于机构中传动件的质量、转速和尺寸参数。
C( ×)传动机构的转动惯量取决于机构中传动件的质量和转速。
C(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是指输入量为常数时,传感器的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
C( ×)传感器的转换元件是指传感器中能直接感受或响应被测量的部分。
C( √)传感器在使用前、使用中或修理后,必须对其主要技术指标标定或校准,以确保传感器的性能指标达到要求。
D(×)对直流伺服电动机来说,其机械特性越硬越好。
D(√)对应于某一频率,只有负载小于步进电机在该频率的最大动态转矩时,电机才能正常工作。
D( √ )对于执行装置,选择较大的传动比可使系统的相对阻尼系数增大,有利于系统的稳定性。
D(√ )当负载折算到电机轴上的惯量等于电动机转子惯量时,系统能达到惯性负载和驱动力矩的最佳匹配。
D(√)电感传感器适合检测金属材料的物体,电容传感器适合检测任意材料的物体。
D(√)电液伺服系统的过载能力强,在强力驱动和高精度定位时性能好,适合于重载的高加减速驱动。
F( × )反求设计是建立在概率统计基础之上,主要任务是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延长使用寿命,降低维修费用。
F( √)仿真根据采用的模型可以分为计算机仿真、半物理仿真和全物理仿真。
补充试题:
G光电传感器属于离散型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属于模拟型传感器。(√)
G( × )滚珠丝杠副具有自锁功能。
G( × )工业PC机与个人计算IBM PC机的最大差异是换了工业电源。
G( √ )感应同步器是一种应用电磁感应原理制造的高精度检测元件,有直线和圆盘式两种,分别用作检测直线位移和转角。
G( √ )滚珠丝杠垂直传动时,必须在系统中附加自锁或制动装置。
G( √ )工业PC机与个人计算机IBM PC机的最大差别是把IBM PC机中的母版分成了多块PC插件。
G( √ )刚度对开环系统的稳定性没有影响。
G( √ )滚动导轨的摩擦比滑动导轨摩擦小。
G( √ )工业机器人驱动部分在控制信息作用下提供动力,包括电动、气动、液压等各种类型的传动方式。
H( √ )回程误差并非只有传动机构反向时才会发生,即使单向回转,回程误差对传动精度也可能有一影响。
J( √ )接口技术是系统技术中的一个方面,它的功能是实现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可靠连接。
J( × )接口技术是自动控制技术中的一个方面,它和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密切相关。
J( ×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对输入的物质按照要求进行处理,输出具有所需特性的物质。
J( × )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以微电子技术为主体,以机械部分为核心,强调各种技术的协同和集成的综合性技术。
J(X)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开发性设计是在保持原理方案不变条件下,对产品功能及结构的重新设计。
J(√)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变参数设计是指改变部分结构尺寸而形成系列产品的设计。
J(√)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械系统与一般的机械系统相比,应具有高精度、良好的稳定性、快速响应性的特性。
J(×)机电一体化产品适应性设计是指改变部分结构尺寸而形成系列产品的设计。
J(√)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适应性设计是对产品功能及结构重新进行的设计。
J(×)机械系统的刚度越大,固有频率越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