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放射学会读片会.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福建省放射学会读片会 2003-12-27 临床资料 女,16岁。左肩酸痛、活动受限1月余。发作无明显规律,无畏寒发热,无消瘦、午后低热,无全身骨骼酸痛。体格检查:左肩外观无畸形,关节前方轻度压痛,未触及异常包块,左肩关节外展轻度受限。余无异常。 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129g/L,白细胞6.6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48.2%。本周氏蛋白(—),尿、粪常规均为(—),血沉15mm/h,乙肝表面抗原阴性,骨科生化全套无异常,碱性磷酸酶81(34—114U/L),肝肾功能正常,B超肝、胆、脾、双肾、子宫及附件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 影像学表现 ECT全身骨扫描 全身骨扫描显像:左肩、左肱骨近端异常核素浓聚灶(考虑:1、肿瘤。2、炎症)。 X线平片 左肱骨头可见不规则骨质破坏,局部可见骨质增生,其外科颈外侧似可见骨膜增生,左肩关节间隙正常。 诊断: 1、肿瘤可能。 2、骨髓炎待排。 CT表现 左侧肱骨头及肱骨上段骨质破坏,骨皮质中断,周围肌肉组织未见异常,左侧肩关节间隙未见明显异常,右侧肱骨头未见异常 。 术前诊断: 低度恶性骨肿瘤,不排除骨巨细胞瘤和骨髓炎。 您的诊断意见?(限时一分钟) 病理诊断:骨肉瘤、骨巨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骨纤等,各家意见不一,经省立、协和、北京301、积水潭等多家医院病理科会诊,最后诊断骨肉瘤。 最后诊断:低度恶性髓内骨肉瘤。 分 析 低度恶性髓内骨肉瘤多位于长骨干骺端,病变为界限不甚清楚的慢性病损,侵犯至软骨下常见,使皮质膨胀或侵蚀,导致皮质下不规则的骨小梁结构。组织学表现为分化良好的梭形细胞排列成束,细胞异型很少,瘤细胞产生较多的骨样组织而诊断。预后较好。刮除术后易复发、转移,目前治疗以病变切除、骨置换为好。 鉴别诊断 骨巨细胞瘤、骨纤、骨纤维肉瘤、骨母细胞瘤。 病例2 临床资料 女,60岁。口渴、多饮、多尿二个月。体检:双侧视力稍下降,神经系统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其它生化检查未见阳性发现。 影像学表现 MRI示鞍上见一约2.0cm×1.8cm的不规则结节状肿块,边缘清楚,累及垂体及垂体柄,T1WI、T2WI均呈中等信号;Gd-DTPA增强扫描示病灶明显强化。视交叉亦见稍增粗。 平扫+增强冠状位MRI 平扫+增强矢状位MRI 术前诊断:垂体瘤可能性大。 您的诊断意见?(限时一分钟) 开颅活检,病理提示炎性反应性病变。 术后脱水、止血、抗感染、激素冲击、控制尿量及对症支持处理,症状逐渐好转。 三个月后复查MRI,见鞍区肿块基本消失,垂体形态正常,垂体柄居中。 平扫冠状位MRI Gd-DTPA增强后MRI 最后诊断:垂体炎性肉芽肿。 分 析 垂体炎性肉芽肿罕见。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MR表现与其它颅内炎性假瘤类似,呈等T1等T2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炎性肉芽肿为炎症局部主要由巨噬细胞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多由于细菌毒力低、抵抗力强、病变未进展到脓肿形成而被局限为炎性肿块。本病预后好,如预先考虑到本病的可能,先予抗炎治疗,病人可免除开刀之苦。 病例3 临床资料 男,2岁。发热伴咳嗽、气促、呼吸困难 12天。患儿无痰,全身乏力,尿黄。体温最高达39℃左右。无午后盗汗、咯血、胸痛等症状。当地诊所给予退热抗炎药物后症状未缓解。8天前上述症状加剧,口腔内出现散在米粒大小水疱,接触易出血。入院后查生化、血、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 B超:肝、胆、胰、脾、腹膜后未见明显异常。 影像学表现 当地查胸片示:右上肺野及中下肺野内中带为密实阴影,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左肺野清晰,心脏不大,膈肌正常。意见:1、右纵隔积液:2、右胸腔包裹性积液;3、右纵隔病变。为进一步诊断,行B超检查,示:双侧胸腔背部未探及液性暗区。 X线胸部正位片 左前中纵隔巨大团块影,大小约9.0cmX6.9cm,呈弧形向左肺野凸出,边缘清楚,密度均匀,未见明显钙化影。气管受压右移。 胸部CT扫描:左前中纵隔见一巨大不规则形低密度影,边缘清楚,大小约8.5cmX6.0cm,CT值约6HU,左前部分肋间隙稍增宽,左肺实质受压,双肺野内未见异常密度影,双侧胸腔无积液。 考虑:左前中纵隔囊性病变(淋巴管瘤可能)。 胸部CT扫描 胸部CT扫描 您的诊断意见?(限时一分钟) 术中见: 前纵隔、上腔静脉及右房前方一10CM大小,质中,包膜完整,无明显粘连肿块,与胸腺无明显界限。 病理诊断:胸腺囊肿。 分 析 胸腺囊肿罕见,据统计仅占胸腺肿瘤的5.71%。胸腺囊肿常无特征性临床表现,极少合并重症肌无力。胸腺囊肿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包括胸部平片、CT与MRI检查等。但胸部平片对区别肿瘤的囊、实性较为困难。胸部CT与MRI检查均能很好地明确肿块的囊性特征,并可明确肿块与邻近纵隔结构的关系 。 鉴别诊断:皮样囊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