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1.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瑜)详解.pptx

发布:2016-08-05约9.28千字共6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瑜 201601 课标要求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考点分布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阶 段 时 期 生产力水平 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崇拜自然 原始社会 水平低下,发展缓慢 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 恐惧和依赖 改造自然 农业文明 生产力发展,灌溉和农耕 对抗性增强, 局部生态破环 人地关系思想科学萌芽 征服自然 工业文明 发展速度惊人 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局部污染演变为公害 人类试图成为环境主宰 谋求人地协调 20世纪 60年代以来 人口激增,资源欠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 达到较高的水平 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公认,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 (2010年江苏徐州模拟)读“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a、b、c、d曲线表示的因素是(  ) A.a—原料   B.b—土地 C.c—劳动力 D.d—技术 (2)到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土地的(  ) A.数量 B.质量 C.类型 D.区位 (2010年江苏扬州期末)下图为“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 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 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 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 (2010年江苏扬州期末)下图为“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 (2)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 A.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 B.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 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人类社会 人类活动影响环境 人类活动影响环境 反馈作用 反馈作用 物质能量 废弃物 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资源短缺,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环境问题 环 境 环 境 环境污染问题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任意排放 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泰晤士河上的悲剧、部分农业区的“有毒农作物” 固体废弃 物污染 (垃圾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随意堆放 太原矿区的煤矸石随意堆放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 许多城市噪声超标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原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湾大赤潮、日本九州岛水俣湾汞污染、海上石油泄漏 环境污染问题演化而来的问题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全球 变暖 自然:气候的变化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乱砍滥伐森林 全球 臭氧层破坏 自然:太阳活动 人为:大量排放氟利昂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两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 酸雨 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世界:西欧、北美、日本 中国:南方地区 生态破坏问题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 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 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中国的荒漠化趋势与沙尘暴、巴比伦王国的消失 土壤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等 黄淮海平原的次生盐碱化、内陆干旱区原生盐碱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 过度捕猎华南虎、藏羚羊,湿地破坏等 资源短缺问题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 能源短缺 耕地减少、草场退化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土地资源短缺 华北平原的春旱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水资源短缺 资源短缺 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过度消耗资源 以环境污染为主 发达国家 一般都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此外,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 发展中国家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者强度过大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等 乡村地区 由于交通、工业活动与人类居住地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