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设置探究支点激发思维火花.doc

发布:2017-08-28约3.53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设置探究支点激发思维火花创造性思维,是最佳教学的主要标志之一。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轻而易举就能做好的。作为第一线教师,我们深感创新教育理念和理论往往凌驾于教学实践之上,很难融入平日教学当中。为了探求既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又能切实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实践方法,为学生终身发展夯实基础,我校进行了“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的课题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我想以《拿来主义》为例,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谈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 《拿来主义》属于高一课文,对于高一学生而言至少有两大阅读障碍:一是时代隔阂使学生难以明白鲁迅明嘲暗讽的是什么现象,从而不理解鲁迅的深意;二是语言上的隔阂,文章用具体形象的语言代替抽象的说理,而且用词极其简省,点到即止,学生难以理解形象语言背后的深刻道理。针对这些难点,又考虑到高一学生还不能一下子学会自己设置探究问题的学情,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之后,为他们设置以下几个探究点,引导深入研读,从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各种品质――深刻性、广阔性、独创性、新颖性、敏锐性、灵活性、批判性等。 一、设置辩论场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深入地思考问题,善于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揭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思维的广阔性表现为思路开阔,能从各个角度、多个方面揭示事物的联系,全面地思考问题。 “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学生可能不去深究。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文意,探寻行为背后的实质,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我们设置这样一个问题: 请你认真研读“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地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一句,特别是加点词语和引号的意味,想想国民党当局送东西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假设当时有主张送画的“主送派”和主张不送的“主留派”,“主送”“主留”双方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论(当然,不管辩论结果如何,最终当局的决定都是一个――送去),请你加入其中一方,列出至少两条你方“送”或“不送”的理由以备课堂辩论之用(别忘了结合时代背景)。 这样设置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度,培养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品质即深刻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把“理解力”尤其是深层次的“洞察力”列为创新思维的重要因素,他说:“智力的两个因素跟创造力有密切关系。它们是,解释和重新解释问题的能力(即理解力)以及深入思考的能力。”学生思考越深,他们就越容易捕捉到关键性的问题,因而他们的观点就越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所以我们觉得有必要引导学生深挖国民党当局送画行为背后的卖国嘴脸。 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可作必要点拨。课堂辩论时我们发现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思路比较开阔:“主送派”的理由,有“礼节需要”的角度,有“结束闭关开放交流”的角度,有“显示国力”的角度,有“面子”的角度,有“心胸气度”的角度,等等;“主留派”的理由,有“不必打肿脸充胖”的角度,有“往而不来非礼也”的角度,有“倾尽所有送出不是体面”的角度,有“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向列强献物不是平等的正常交往”的角度,有“发扬国光实际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的角度,等等。最后大家聚焦到当局“不可告人的目的”:为巩固统治地位,不惜倾尽国库,向列强献礼谄媚。这便是“送去主义”的卖国实质。 这样提供辩论平台,让学生参与到想象当年事件的辩论之中,打破了时空界限,有利于消除时代不同导致的隔阂,有利于深入而丰富地理解文章。课堂辩论展示是在自由民主、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的,在这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鉴赏力得到了提高,临场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对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兴趣得以最大限度的激活,思维自然活跃,心智自然开启,眼界自然开阔,课堂上思维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常常迸发出智慧的光芒:这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好契机。 二、设置扩展练习,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和新颖性。 思维的独创性新颖性表现为个性色彩、个性特长、个体优势的独立创见。为培养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设置了一个扩展式想象练习: 文章第三段有这么一句:“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是写“一味送去不想拿来”的后果。请你结合上下文,充分展开想象,然后用500字左右描绘一幅画面,表达你对这一后果的理解。画面要素有环境(包括天气和景物)、人物(包括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 这种扩展练习主要是要求学生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中人物的潜台词、未再现的人物外貌或性格形象、文字“空白”中的意境或生活情景以及略写的情节和潜在的未来情节,进行富有创造性而合理的想象,或口说、或笔绘。 想象得出的结果各不相同,都带有很强的个性色彩,所以往往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这种独创性和新颖性为未来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