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学六讲读后感《京华烟云》.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闽南文学六讲作业:《京华烟云》读后感 ----林语堂 著闽南师范大学 商学院14级 国际经济与贸易2班张 宋 佳 瑶1411110217 (1)、图书简介《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林语堂原本打算将《红楼梦》译作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故未能译成,此后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写一部长篇小说,于是写出了《京华烟云》。《京华烟云》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2)、作者简介: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1895年生于福建漳州平和县坂仔镇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1966年定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Moment in Peking,浮生若梦我说:“浮生若梦应当是每个阅读《京华烟云》的读者的第一感觉。“人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当它与整个的国家和民族联系在一起,当它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沧海桑田,在地域的无限空间和历史的无涯中,生活总是变得悲壮。现在,提到《京华烟云》,脑子里大多反应的是赵薇主演的电视剧,然而电视剧毕竟是平常人家酒足饭饱后的消遣,得尽量在情节上下功夫,这使得全书的哲学观和平和冲淡的笔调都不能表现和保留的淋漓尽致。如果看过林语堂的原书,那里面流淌着的,是一种宁静芬芳的味道.人的内心都平和安详有尊严。女主角木兰深受父亲的影响,姚老先生是道家的信徒,因此她也相信万物有道。她很乖顺地听从了父母的安排,并平静地接受了命运。在其后的一生里,虽然没有断过对立夫的爱,但她始终没有背弃过她的婚姻,她也从没有怀疑过对荪亚的喜爱,虽然两种爱的层次大不相同。甚至当丈夫偶然出轨时,她也并没有一味激怒怨愤,反而反省自身,并釜底抽薪,另想妙法解决。木兰从不埋怨命运,并欣然面对生活,享受着一种平静的安然,我们也不能说她是不幸福的吧。她带着那个时代女人的安顺。而且,又非常真诚,大气。所以,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林语堂才会说:“若为女儿身,只做木兰也。“ 姚木兰,这是一个偶像型的女人.《京华烟云》与《家》、《春》、《秋》、《金粉世家》、《小团圆》有着相似之处,巴金,张恨水,张爱玲,林语堂的文字,或朴实,或灵动,或有力,或飘逸,各有各的特色。随描写特点各不相同,但共同给人展现了一副民国时期大家族的真实的生活,腐朽,糜烂。而若说不同和出彩之处,最大的莫过于,京华烟云这本书,始终是与闽南文化有着深深的羁绊,正如木兰这一带着浓烈道教气质的女子一样。而这也正引出了林语堂与闽南深厚的情缘。身为外地人,我对“闽南”一词,始终是陌生的,又带有好奇,闽南一词,犹如迟暮老人一般,带着岁月的宁静气息,他悠久而又神秘的文化气息,吸引着各式各样的人前仆后继踏上闽南这一神秘厚土,探究他的文化。对于在闽南地区出生的林语堂来说,他的文章,无疑带有闽南的根,闽南这一方山水确确实实深深影响了林语堂的性情与创作。他于《四十自叙》中自言“为学养性全在兹”,梦寐不能忘也。虽然没有找到他晚年与林太乙的那段对话,他的自传小说《赖柏英》中却有详细的描述,现摘录于文后。另,他在《我过新年》(原题为《记元旦》)和《我的旅行》(记一次回漳州的旅程)中不经意流露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或许可以说明关于木兰的那些小细节并非巧合。“我看到有人从家乡送了一盆水仙花,我的家乡因出产这种美妙馥郁的水仙而闻名全国。我不觉回忆到我的童年。当我接触到水仙的香味,我的思想便回到那红对联,年夜饭,爆竹,红烛,福建蜜橘,早晨的道贺和我那件一年只许穿一次的黑缎大褂。中饭时,水仙花的香味使我想起了一种福建的萝卜糕。……”这篇文章写林先生本来不想过旧历新年,最后却败给了一盆水仙花,十分可爱。附上林语堂在《赖柏英》第九十五页、《林语堂自传》第二章:童年里的一段选文:“细老那个男孩子在和阮娜说山的时候儿,他说: “在黛湖我们有山。可是我在你们那个地方,可没看见那样的山。我们附近的山是真山,不是你在新加坡看见的那种不像样子的山。我们那儿的山令人敬,令人怕,令人感动,能够诱惑人。峰外有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