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金胜华教学设计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设计.doc

发布:2018-11-16约4.35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5 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七课第一框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通化县东宝中学金胜华 一、设计思路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七年级学生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设计。我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下载歌曲、制作PPT课件、制作微视频等 设计了“话说我家,体味亲情;晒晒家规,传承家风;孝亲敬长,学会践行”的教学过程,利用多媒体巧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热情,同时把课内知识与德育相渗透。在培养学生增强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提高辨别家庭传统优劣的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内容 《家的意味》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本框分为两目,第一目“生命的居所”主要是介绍了家的含义、家庭的功能以及家的特点;第二目“中国人的家”介绍了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家有着丰富的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的法律义务。本框题的学习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孩子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接受父母的呵护而忽略对父母的孝敬,很多孩子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同时,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尚未成熟,要他们很好地理解中国家庭文化,学会孝敬父母有一定的困难。而本框题所涉及到的家庭知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还是较为浓厚的。 四、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家庭的温暖、父母的情感,弘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的责任意识。认同家庭的优良传统、家人的优良品质、孝亲敬长的优良美德。 能力目标:在生活中,增强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提高辨别家庭传统优劣的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孝亲敬长,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知识目标:知道家庭的含义。了解家庭关系的确立情形和家庭的功能,了解中国人的“家”的深厚意味。懂得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中国家庭文化 教学难点:懂得尽孝在当下,用实际行动尽孝。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学时间约2分钟) 多媒体播放PPT《美文欣赏》,可找一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 教师: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家是我们的乐园,是我们的避风港,是我们成长的地方。而家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呢?中国的家文化中又有哪些特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话说我家,体味亲情 (教学时间约16分钟) 1.生命的居所 教师:“家”是我们很熟悉的字眼,什么是家呢?(出示多媒体课件,有的人说家是地域,有的人说家是住所,有的人说家是一群人,有的人说家是吃饭的地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你眼中的“家”是什么?) 学生:学生思考自己眼中的”家”并回答。 教师: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可以把学校、班级比作自己的家,歌曲《大中国》把中国比作我们共同的家,这些是广义上的家。狭义上的家与家庭有关,即“小家”。 学生:学生展示自己的家庭照片。(PPT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展示自己的家庭照片,让学生对家有个形象的感受,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那么,我们的家庭关系是如何确立的呢?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72页的相关链接。(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根据问题自主阅读) 学生:学生自主阅读,得出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包括: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组成新的家庭;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成家庭;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的家庭;随父(母)再婚组建新的家庭。 教师: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家庭的功能有哪些? 学生:学生思考并回答家庭的功能包括生产功能、人口生产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教育功能、休息娱乐功能。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谈谈对家的认识与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并调动学生的思维。) 心灵的港湾 每个人都渴望有一个家,家对于我们来说又是如何的呢?我们先来看一个视频,听听在孩子的歌声中传递出她的家是个什么样子的?多媒体播放歌曲《我想有个家》 教师: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可是有家的人却说自己没有家,这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小品《家在哪里》和《我又有家了》。在欣赏小品的同时请大家思考富豪为什么明明有家却不想回家?中年男子为什么找到自己的女儿后说“我又有家了”?你想要有个什么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