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如何制服课堂.doc

发布:2017-04-23约3.19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如何制服课堂“捣乱分子” ] 前几日看报纸时,偶遇一个名词“低层次干扰教学行为”,特觉新奇,细细读来,明白是指英国当前校园最大的行为问题,比如上课时聊天,吹口哨,叹息,写纸条,拆毁椅子,大声叫喊,吹泡泡糖,迟到,随便站起来在教室走动,没带书,不交作业,不听老师教导,大讲笑话,课上用手机打电话等等,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捣乱分子”的“捣乱行为”。 有这样一个“木桶理论”说的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水桶,其存水量的多少,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这就是心理学中的“木桶理论”,一个班级,正如一只木桶是由若干木板组成的一样,组成木桶的木板有长有短,组成班级的学生也有“长”有“短”,因此,要建立一个优秀班集体,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必须分清学生群体中的“长板”和“短板”,教育者要意识到“短板”的价值,学会欣赏“??板”的价值,把“短板”变成“长板”,从而使班级这个“木桶”的“存水量”达到最大值。 在学校里,那些不遵守纪律,辍学,恃强凌弱的学生,以及我们刚才提到的有“低层次教学干扰行为”的学生。他们成为了“木桶理论”中的“短板”,影响到了整个教学的“存水量”,他们使老师们筋疲力尽,并影响其它学生的学习,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解决“低层次干扰教学行为”即课堂捣乱分子的行为确实是一个需要正视的问题。 在不少学校,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以上提到的“低层次干扰教学行为”。我校也有部分同学有类似的现象,课堂上,学生们中有低声聊天的,有吹泡泡糖的,写信的,看课外书的,用手机发短信的,打瞌睡的;上晚自习时,有迟到的,随便站起来走动的;还有不交作业的,顶撞老师的等,这些现象虽没有构成风气,却屡禁不止,在个别班级中还有愈演愈烈的迹象,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此现象,我们要究其根源,对症下药,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以保证我们的教学顺利进行。因为只有学生全员性的提高,才能称得上是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保证木桶存水量达到最大值。 我校此现象的出现,有其特殊的原因: 一是我们这几年的生源质量和素质有所下降,现在教室里比以前面临更多学习困难及其它困难的学生。 1.部分学生有更多的偏激或幼稚的想法,他们更加固执已见,往往把自己逼到极限,自身的失落感和失败感使他们把注意力从学习转移到其它捣乱的方面,这种转移既可以引起别人的注意,又可以给别人影响甚至伤害,使他们心理平衡或获得一种扭曲的成功感,这种学生不学习,甚至根本没有学习的意识我们暂且把他们称为“搞恶作剧的学生”。 2.部分学生开始时也在努力学习,可成绩一直不好,继续努力仍然效果不佳,进而有了挫败感,渐渐地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于自暴自弃,放弃了学习。我们暂且把他们称为“学习因难,厌学的学生”。 3.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也在学习,成绩也不差,各方面发展也不错,但也会出现捣乱行为,这些学生大多数都是因为学习习惯不好,自控力,意志力比较薄弱,在课堂上他们明知捣乱不好,却又忍不住,而去捣乱。我们暂且把他们称为“控制力差而贪玩的学生” 二是老师在教育和管理学生时,仍有诸多的困难。虽然老师们在处理学生行为问题上比以前有所进步,但学生不良行为却比以前更严重,导致了此现象的出现。 针对上述现象,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对于以上种学生,作为老师首先应端正教学态度,树立教育应面向全体的思想,面对捣乱分子不放弃,不置之不理,而要善待他们,贯彻落实“赏识教育”,发现“捣乱分子”的闪光处,创造机会,营造环境,让他们的闪光处不时得以表现,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善于抓住“捣乱分子”的一点小小的进步,加以表扬,当然,表扬批评是相对的,表扬时不忘指出不足,批评不忘给予希望,表扬以求树立正气,批评不忘以情动人。以此来给“捣乱分子”鼓劲,帮助他们控制,改正不良的思想和行为。 2.对于以上三种不同的学生,我们也应有区别的对待: 搞恶作剧的这类学生,他们往往是不好对付的学生,他们经常严词利,顶撞老师,这时候老师不能以硬制硬,而应以克刚,如果你和他们“交战”,事实上你所做的正是在教他们如何扰乱教学,你是在奖励他们,因为让老师停止那些他们认为枯燥无味的讲课,能够挑衅老师正是他们所想要的结果。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低调处理,把此事暂搁一边,等下课后双方都平静下来,能冷静思考时再做打算。况且,如果你和他们针锋相对,只会两败俱伤,根本起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学习困难,厌学的这类学生,老师要努力实现兴趣的迁移。他们不仅对学习没有兴趣,对其它的事情兴趣也非常弱,这个时候,老师可组织一系列的活动, 通过集体活动,挖掘这些同学的特长,并创设条件,让他们展示自己的特长,以此获取别人的认同,获得成功感,从而树立生活的热情和信心,然后引导他们把信心和热情迁移到学习上,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改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