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黑河水利枢纽工程设计资料.ppt

发布:2018-05-17约字共3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黑河水利枢纽工程设计 基本资料介绍 1.地理位置 金盆水利枢纽位于周至县境内的渭河支流黑河下游峪口以上1.5km,距西安市约86km 2.工程任务 工程以向西安市供水为主,兼有农田灌溉、发电、防洪等综合效益。水库年调节水量4.28亿m,其中为西安市供水3.05亿m3,日平均供水76万m3,为农业供水1.23亿m3,灌溉农田2.47万hm;坝后式电站装机20MW,年发电量7308万kW·h。 4.水文气象 4.1 流域概况 黑河为渭河一级支流, 属黄河二级支流,发源于秦岭太白山北麓,由西南流向西北,至周至县马召村镇附近出峪,向东北汇入渭河,流域面积2258 Km2,干流总长125.8 Km,河道平均比将8.77‰。 流域最高为太白山主峰,海拔3767m,平均高程海拔2400m。黑河流域为扇状,东西最大宽六十余Km ,主要支流有陈家河、大蟒河、清水河、太平河、板房子河、虎豹河、王家河等(支流多汇集于右岸,右岸支流集水面积约为左岸的三倍),陈家河以下黑河干流较为顺直。无较大支流汇入,流域平均宽度约6km。 峪口以上干流长91.2Km,控制流域面积1481Km2,约占全流域面积的65%,干流经高山深谷,河床比降大,约为14.7‰。峪口以上为秦岭林区,流域内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为46.5%,含沙量小,水质无污染,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 4.2 水文站点 黑河流域于1938年10月在黑峪口设立水文站,基本断面位于峪口黑惠渠首上游800 m处,即黑峪口(二)站,1939年下移500m,又恢复至(二)断面,1966年下移100m,即黑峪口(三)断面,观测至今,黑河水库水位站基本断面位于黑惠渠首上游700m处。累计观测资料47年。 黑河流域先后设有13个雨量站,系列长短不一,早在1940年黑峪口水文站就有雨量观测资料,1953年设立板房子雨量站,1954年设立小王涧雨量站,1955年设立金并、老水磨、庙哑子、厚畛子、钓鱼台等雨量站,另外1960年设立双庙气象站,观测降雨,气温、湿度等项目。 4.3 气象 黑河流域,属暖湿带半干燥,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山川气温相差较大,山区气温较低,据双庙气象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6.4℃,最低气温-19℃,最高气温29.7℃。 多年平均最大风速20m/s,主风向为WNW,最大冻土深度24cm。流域内降雨量南多北少,,黑峪口水文站多年平均降雨量841.3mm, 多年平均迳流深473.8mm。降水年内分配很不均匀,据统计多年平均7~10月,四个月内降水为全年降雨量的60%,实测月最大降雨为342.9mm(1981年8月)。 由黑峪口水文站水温资料,多年平均水温11.3℃,最高温度36℃,最低温度0℃。 4.4 径流 黑河径流主要由降雨形成,故水情随降雨变化。 四十三年径流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径流量6.67亿m3。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其中丰水期(7~10月)的径流量占年总量的62%,枯水期(11~3月)主要是地下水补给,占年总量的12.7%,春汛(4~5月)占年总量17.9%,夏枯期(6月)占年总量的7.4%。汛期7~9月三个月占年总量的50.2%左右。 径流的年际变化也是比较大的,实测日历年最大径流量12.2亿m3(1983年),最小径流3.04亿m3(1979年)分别为多年平均值的1.83倍及0.46倍。多年平均流量210 m3/s.实测最小流量3040 m3/s(1980年7月2日),实测最小流量1.0 m3/s(1958年1月15日)。实测月最大径流4.26亿m3(1981年8月)占年总量的1/3以上。最小月径流仅500万m3(1967年2月),占年总量不足百分之一 黑峪口水文站实测径流资料较长,但解放前有四年共21个月资料缺。由于黑河径流主要由降雨形成,降雨径流过程对应较好,因此采用降雨资料相关插补。 5.工程地质 5.1坝库区地质概况 5.1.1地层岩性 云母石英片岩(Se),钙质石英岩(Qu)。 5.1.2构造 坝址区断层共81条 ,裂隙 8组 5.1.3水文地质 坝区地下水可分为三种类型: (1)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河床砂卵石,含水量大,透水性强,厚度8~17m左右。渗透系数K=88.5~91.7m/d。 (2)基岩裂隙水,该含水层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由于岩基断裂发育的不均匀性和沟谷切割的影响,该含水层水量不大且不均一。分布高程不等,沿裂隙断层带渗水呈下降泉出露。坝区两岸地下水均补给河水,左岸ZK13地下水位高出河床36.1m,高程为526.3m。右岸ZK30地下水位高出河床171.2m,高程658.2m。 (3)基岩承压水,勘探资料证实,河床钻孔有承压水,埋深数10m,水头高出河床4~5m。长期观测承压水头衰减很快,涌水量亦大幅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