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审美赏总结.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授课内容(章)
第三章 旅游资源赏析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旅游资源赏析的特点、内容和应该注意的景观审美要求。
教学要求
掌握旅游审美的特点、了解旅游审美的内容
课 时
1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重点难点
旅游审美的概念;
旅游审美的内容;
旅游景观审美要求;
教 具
教材、教案
教学效果检测
1.什么是旅游审美?
2.旅游审美的内容;
3.旅游景观审美的要求;
备 注
一、旅游审美概述:
1.含义:旅游审美是指旅游主体在旅游活动中在精神上追求享受的需求。
旅游审美文化包括自然审美文化、社会审美文化和艺术审美文化三种类型。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旅游审美文化的差异,旅游审美主体的差异决定了旅游审美实质和旅游审美价值的差异。
2.旅游审美的特点:
(1)旅游审美主题审美观的差异性;
(2)旅游审美客体的复杂性;
(3)旅游审美过程的直接性和短暂性。
3. 审美与旅游的关系
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作为审美主体,是主观物;
旅游资源作为审美对象,是客观物。
旅游者进行旅游消费的过程,比如说,对旅游资源进行欣赏的过程,也就是主观对客观进行审美的过程。在这个审美过程中,主观与客观如果产生了和谐,旅游的目的就达到了,或者说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得到了满足,旅游者会感到旅游支出物有所值。否则,旅游者就会感到心情不愉快,并有可能造成投诉,进而影响旅游经营者的后续经营。因此,开发旅游市场,改善旅游经营,离不开对旅游与审美关系的研究。
在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这一对相互对立统一的矛盾中,审美对象起着决定作用,因为审美对象本身体现着人类文化审美观的积淀;审美主体反作用于审美对象,因为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审美倾向也是在变化着的,这种变化着的审美倾向最终要影响着审美对象去适应这种变化。
因此,二者的关系决定了旅游资源必须是能够使人产生美感的存在形态。对于旅游经营者来说,旅游资源就是经济资源。在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活动中,旅游经营者除了采用各种经济手段如投资、管理等来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美学素养,正确认清旅游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辩证关系,运用美学原理,付诸实践,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这样才有可能使旅游业立足于不败之地。
一般说,风景区应以风景的自然美为主,人工美可以充实、丰富和强化自然美,力求做到两者和谐的结合。古代画论对此曾经作过非常精采的阐述:“山之体,石为骨,林木为衣,草为毛发,水为血液,云烟为神采,岚霭为气象,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也。”
二、旅游资源美感分析
(一)旅游资源的美感形态
围绕导课环节录像,带领学生分析旅游资源的美感形态。
美感的一般形态主要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种。
1、自然美
(1)即自然事物、自然界的美。波光粼粼的湖面、清澈的河水、苍劲的大山、
(2)自然美常分为两大类:天然形态的美和“人化自然”的美。
(3)自然美的特点:
自然美贵在自然——客观自然性特征。
自然美贵在多姿多态——可贵特征。
自然美还贵在有启发性、寓意性——绝妙特征。
2、社会美
(1)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反映人类社会文化和智慧的种种精品。
(2)社会美的审美价值:
首先,可以净化旅游地的社会风气,它能以美克丑、以正压邪,从而使旅游地的社会风气健康、积极向上;
其次,可以净化人的灵魂,提升人的品格和情操,尤其是人的精神,伴随着社会美的熏陶,使得旅游活动中人与人之间时时充满和谐、高尚的人情味;
(3)可以美化旅游环境空间。
3、艺术美
(1)艺术美是历代劳动人民和艺术家在生活基础上,经过提炼、构思和加工而创造出来的理想化的精品。
(2)艺术美的特点:
艺术美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特点;形象性是艺术美的另一特点
(二)旅游资源的美感类型
无论什么形态的美感,都会吸引旅游者去欣赏,那么从哪些方面,怎样分析他们的美呢?导入本环节,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1、形态美
按照我国传统美学的分析,形态美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雄(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伟)
(2)、奇(黄山四绝之奇)
(3)、险(华山之险,)
(4)、秀(峨嵋之秀)
(5)、幽(“青城天下幽”)
(6)、旷(“八百里洞庭”)
(7)、野(九寨沟原始森林)
2、色彩美
(姹紫嫣红的花草树木,绚丽斑驳的鸟兽虫鱼,光彩夺目的朝晖夕阴,晶莹光洁的冰雪雾凇,七彩纯正的霓虹佛光,幻化迷离的极光)
3、声音美
峨眉山的“弹琴蛙”、丁冬的泉水,林海的松涛、蛐蛐声音;
4、嗅觉美:桂花香、原始森林特有的香气等
5、动态美
奔腾的江河,跌落的瀑布,飞溅的浪花,水中的游鱼,空中的飞鸟,使学生感受动态美带给人们的愉悦。
6、结构美(岩石的结构、动物的花纹)
7、质感美(各种人造的物品)
8、综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