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阿里山纪行教案.docx

发布:2021-07-10约3.12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阿里山纪行教案 阿里山纪行教案 《阿里山纪行》教学案 1、欣赏阿里山如画的风光。 2、学习本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3、品味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学习难点】: 品味富有音乐美的语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谈话: 听了歌曲,我们感受到了阿里山姑娘的美,看了图片,我们领略到了阿里山景色之美。我国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应邀到台湾进行学术交流,也慕名游览了阿里山,写下了《阿里山纪行》一文。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的行踪,一起神游阿里山,去领略那如画的美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一读,觅行踪 ①给加点字注音 风靡. 山岚. 堪.称 谛.听 幢. 育 ②阿里山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明确:阿里山风光美如画 ③试从文中捕捉出有关作者行踪的语句,用笔圈划出来,理出作者的行踪图: 明确:行踪图:台北松山机场——嘉义——阿里山站——林区——姊妹潭——神木——下山(多媒体) 师小结:移步换景的写法,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按照游踪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依次写下来。) 三、精读课文,赏析美点: 2、读一读,赏美景: 伴随着作者的行踪,我们眼前呈现出了不少阿里山富有鲜明特点的景点。那么请你来说说有哪些景点呢? 请同学们选择你最钟情的美景推荐给大家,先小组交流,然后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多媒体:按这样的句式“我向大家推荐??理由是?? ” 明确:森林小火车——(醒目、古式)红色,分外醒目,颇有古 式小火车的模样和情调,能听到咣当咣当声,能引发我们的思古幽情,能看到林海云雾,看到三种不同的景观,能体验到独特的感受。 阿里山站——(古式风味),使人恍如隔世 师:台湾人民搞旅游很有创意啊,我们要借鉴。 姊妹潭——(清澈透亮)有美丽的传说 师: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原始森林——静谧、净洁 师:1、读一遍: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 2.再读:指导到位(语气上应该是舒缓的,语调上应该是轻柔的,不要打破林间的幽情。) 曲径青苔——密,厚 林海——无边无际 神木——香气、庞大、古老、顽强不屈、标志、灵魂。 师:先读第9段,再读“神木依然??灵魂”(指导到位,读出气势,读出力量,要一气呵成,读出自豪感和爱国情。) 师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阿里山这儿的风光太美了,作者为之而陶醉,恨不得与之融为一体,表达了一种浓浓的爱意。 3. 读一读,品语言 作者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阿里山的风光美,而且也给我们展示了他的语言美。语言美,美在运用修辞、美在用词精准、美在节奏声韵、美在感情浓厚。 请同学们任选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美美地读一下,读出美感,体会情感。并试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赏析,体会其“语言美”。 温馨提示: ①从修辞角度,说说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活泼; ②从词语运用角度,说说哪个动词、形容词、叠词等运用的准确精当; ③从朗读的节奏声韵角度,说说哪些句子交错运用叠词、整散句等,形成了轻松、舒展、迂回、鲜明的节奏,读起来富有声感,和谐动听,富有音乐美。 ④从感情浓厚的角度,说说哪些句子寓情于景、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炽热的情感。 师明确: 第4小节:作者运用了两个比喻,把潭比作明镜,生动地表现出潭水的清澈透亮,接着再说山林的倒影和水潭镶嵌在一 起,融为一体,像幅倒置的水墨画,更显水潭的清澈和美。比喻词“犹如”“成”,但“仿佛”不是比喻词,表示想象。“镶嵌”一词,用的相当精准,原意为一物嵌在另一物当中,仿佛山林倒影已不是影像,而是实实在在的山林,水的清澈不言而喻。 第5小节:综合运用比喻、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整句散句错落有致,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音乐美。动词“谛听、分辨、捕捉”生动富有情趣,准确地写出了人处在森林当中好奇的心理,且符合逻辑。“静谧、净洁、禅”更是逐层递进,高度概括。“悄悄的”“舍不得”“深深地吸气”,看似平淡,实则流露出浓浓的爱意。 第6小节:叠词“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森森”“浓浓”读来整齐匀称,朗朗上口。且句式的倒装,更有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本身三个词的顺序,又很有讲究,远视,近观,环顾。最后还把青苔比喻成一条条绿地毯,“贴”,拟人化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青苔的厚实紧密。 第7小节:这段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第一个比喻,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