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育大集.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六上國語學思達講義 康軒版 第十四課 〈桂花雨〉 講義編輯:鎮東國小吳秀綉教師
﹍﹍年﹍﹍班 姓名:﹍﹍﹍﹍﹍﹍﹍﹍
人有兩種鄉愁;一是自然的鄉愁,來自對於故鄉的思念;另一是精神的鄉愁,在於美的憧憬。
自己的內部,是心、是一種純粹的領域、是一種人性的根源,未被塵世污染的祕境。在那裡蘊藏著
你所需要的一切:太陽、星星及月亮……在自己的內部隱藏著太陽、星星以及月亮的光,這樣的想
像是浪漫主義式的。文學的鄉愁常常是自然的鄉愁和精神的鄉愁合而為一或兩者兼容相成的產物。
故鄉與美,一種是自然的、一種是精神的,離開故鄉、思念故鄉;憧憬美、追尋美。失去對自
然的鄉愁,人沒有土地和根源的連帶感,而失去對於精神的鄉愁,人會成為物質的俘虜。
思考一、請先預習第 14課及以下補充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題目解說
〈桂花雨〉一文出自琦君同名散文集《桂花雨》。「桂花雨」形容的是整個「搖桂花」的過程,就
像下雨一般,顯露了琦君童年時在家鄉的一段美好經歷。本文借物寓情,藉著介紹自家宅院種植的金
桂、自己對桂花的深深喜好,以及童年中與桂花有關的記憶,表達對童年的懷念及抒發自己濃郁的鄉
愁。作者表面寫的是家鄉有形的桂花,實際上寫的是無法度量的鄉愁。在作者的記憶中,桂花收成時,
需要搖動樹枝,讓上頭的花朵落下。細細的桂花落下,彷彿細細的雨點打下。一般的雨無色無味,〈桂
花雨〉卻有獨特的香氣。作者截取這樣的意象,寫出這篇充滿濃厚感情的作品。
一、永保赤子之心的希世珍琦—─琦君
琦君,一個感動各個世代的名字,她的作品涵括小說、散文、評論、兒童文學,讀其書如其人親
臨身邊,「真實不造作」的親切風格使她風靡文壇五十年而不衰,《琴心》、《桂花雨》、《橘子紅
了》皆是膾炙人口的作品,也是琦君一生經歷的心靈寫照。
二、難忘的童年經驗
琦君,原名潘希珍,191 7年7月24日生於浙江永嘉縣瞿溪鄉,幼時父親將她托給奶娘照顧,混
在鄉村雞鴨群裡長大,自小與雞對望,因此常被啄得滿臉傷還滑成了滑稽突梯的鬥雞眼,又因為沒有
人同她講話,只有一隻大黃牛鎮日「哞哞」地叫,因此琦君到了三歲還不會說話,見了人只會「哞」,
琦君學語的啟蒙老師是夏承燾先生。另外,琦君的老師龍沐勛一度入獄,當時琦君在蘇州高等法院工
作。琦君以弟子身分代老師向長官陳情,辦理保外就醫。當時夏承燾老師寫信聯絡龍先生時,便以琦
君本名「希珍」取其「希世之珍琦」的 「琦」字來稱呼她;而龍先生回信時便禮貌性的加上「君」字,
促成了「琦君」這個有特別意涵又可紀念兩位恩師的筆名。
琦君家學淵博,自小由父親帶領七歲就開始讀唐詩、詩經、習字,在耳濡目染的情況下,培養了
濃厚的國學素養,並且喜歡偷看《三國演義》等武俠、言情小說,啟發她對文學創作的興趣。十一歲
時,在北平的哥哥去世,琦君以文言文寫〈祭兄文〉,又以白話寫〈哭哥哥〉,白話文一篇被堂叔稱
讚有加,於是開啟她寫語體文的契機。十二歲時進入「女學堂」就讀,一位外國女老師韋先生給她無
比愛的教育。十四歲時,開始接觸西式教育進入弘道女中就讀,十七歲成績優秀直升高中部,在此時
期琦君雖在父親督導下研讀《通鑑》,然而好求知的她,暗中讀著新舊小說,同時受到新舊文學的洗
禮;中學時因常作文言文,被同學稱為「文學大將」,但投稿報紙副刊卻慘遭退稿,高中時經國文老
師的耐心鼓勵,由回憶文入手,成了校刊及報紙副刊的常勝軍。二十歲時轉考之江大學中文系,並碰
到一生的恩師江南大詞人夏承燾先生,他常引領學生欣賞大自然,憑個人興會領略作品,就個人性向
寫出自己真性情的作品,這樣耳濡目染之下,影響了琦君一生樸實無華、淡雅雋永的寫作風格。
琦君一歲喪父,四歲喪母,由伯父潘國綱先生扶養長大,潘國綱先生是一位大將軍,伯母則是一
位擁有傳統容忍美德的中國女性,他們倆便是琦君在文章中稱為父親與母親的人。由於父母是指腹為
婚的,所以兩人的個性天南地北,相處並不融洽,而且父親甚至在母親三十歲生日時帶回一個姨娘,
1
傷透了母親的心,這個姨娘打扮新潮,又懂得收買人心,因此很得父親及僕人的喜愛,自從姨娘來了
之後,琦君便常見母親獨自坐在房中哭泣,不過母親依然對父親千依百順,容忍父親對她的冷落,她
不怨恨,只是默默地承受。這些家庭恩怨的記憶經常出現在琦君的文章中,《琴心》、《紅紗燈》、
《永是有情人》中對於父親、母親、姨娘的三角關係,都有細膩的描寫,琦
显示全部